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4月11日 星期

屹立在 沙澧河畔的 中原名校


■乔保国 1996年,儿子正读初三,面临升学择校问题。一个在漯河四高后勤岗位工作的远亲对我说,让孩子报考我们学校吧,会让他有个好的前程。接着她用发自内心的感受向我大讲学校的“好”:我们学校校风好,走进校园你呼吸到的空气都是清新的;我们学校教风好,老师把学生当自家孩子教,绝不会误人子弟:我们学校学风好,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学习肯吃苦,能给自幼在城里生活的孩子起到好的带动作用。继而,她如数家珍般地把学校各科优秀教师逐一向我介绍。这位并不在教学一线的远亲对学校充满自豪感的推介,一下子说得我耳热心动。后来虽然儿子与漯河四高擦肩而过,但二十多年前这位远亲的声音至今仍在耳畔回响,使得我对这所学校一直怀有景仰之心。 如果说,人被景仰必然有其卓异之处,包括学养、才干、风骨、人格魅力等,那么,一所学校被人景仰,自然也有其独到之处,她的校风必然包含了崇文、尚德、责任、敬业、严谨、向上;她的教风必然体现出精心传道、细心授业、耐心解惑、热心育才;她的学风必然贯穿着勤学、勤思、勤问、勤练。漯河四高就是一所蕴含上述精神并将其铸成校魂的学校,因而她能在不同时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一批批可造之才和卓越建设者。 曾于1957年11月17日在苏联莫斯科大学亲耳聆听毛主席对我国留学生发表“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著名讲话的曹刚川将军,2000年5月回母校视察寻迹。将军戎马一生,满头银丝是充盈岁月的馈赠,额上皱纹是丰富阅历的写真。他在校园里驻足凝视,眼前那久违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使得老人深深陷入40多年前在此读书、生活的回忆;他在校史馆看母校建校51年来经历的风雨彩虹,听学校负责人讲述未来的发展前景,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追忆、怀念、眷恋、家国之情……可谓百感交集:是的,他能走出家门、走出县门、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关键在于当年他迈着稳健的步调,走出了曾为“省立郾中”的校门。那是将军人生中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起点! 我们说,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忘不了”,尤其忘不了娘亲的生养之恩,忘不了母校的培育之恩,忘不了祖国母亲给我们插上飞翔翅膀之恩,中华传统文化给中华儿女种下了感恩的基因。做了高官的曹刚川上将没有忘记母校,那些从漯河四高走出的莘莘学子,怎会少了对自己母校的感恩情怀? 乔聚坤,一个在漯河颇具声望的老文艺工作者。他清楚地记得二十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漯河四高苦读的往事。他说学校不仅培养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还用智慧的钥匙开启了自己心灵的大门,为他一生提供了汲取不尽的精神文化力量。刘航冰,一个国税工作人员,他眼前经常闪现漯河四高那些教过自己的恩师的音容笑貌:张春燕老师散发着女性的温柔,播撒着母爱的情感,在课堂上她比报春的燕子更欢快机敏;王祖起老师讲数学是“飞”起来的高手,对“数”的熟知,对“线”的深情,化作三尺讲台上的精彩演绎;何国彦老师站在讲台上,目光如秋水、似宝珠,左右一顾一看,即使坐在后边的墙角,都会感觉到“何老师看见我了”。李莎,一个正在某著名大学攻读的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她每每回忆起在漯河四高求学的日子都心生温暖:她记得“将军楼”前后每年开放的芙蓉花和腊梅花的姿容和清香,她记得担任学校“沙澧之声”广播站播音员并兼任校刊《新萌芽》编辑的桩桩经历;她还记得课余时光在文学社撰写稿件,在学科兴趣小组探讨知识奥秘,且常常在晚上去田径场漫步的情景…… 走出学校的一代代学子如此深切地怀念着母校,而目前正在四高工作的老师们对学校又有着怎样的情愫? 这个学校的高级语文教师李运生是我的文友,我经常在报纸上拜读他才华横溢的文章,他也是众多爱岗敬业同事中的佼佼者。他曾深情地对我说,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如果再有一次职业选择,他还是选择到漯河四高当老师。因为这里不仅让他放飞了梦想,最难得的还是能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让自己心态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热爱并乐于献身教育事业。和李运生想法高度契合的还有现任漯河四高副校长苏玉红,当初她放着公务员不干,放着充满美好前程的仕途不走,硬是从副乡长的任上来到学校当老师。她手持教鞭担任了四个班的历史课,这一干就是十一个春秋,且干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她先后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三八红旗手”、“省学科带头人”、“市十佳共产党员”、“市拔尖人才”、“市杰出女性”、“市最美教师”等荣誉,她为自己也为学校赢得了一串串弥足珍贵的荣誉。 对于这么一所令我仰慕许久的学校,多年来却苦于一直没有理由走进她的校门,于我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在2014年7月上旬,这个机会终于垂临。郾城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包头市文联专业作家、著作颇多的84岁高龄的王念临先生,怀着浓浓的乡愁携新作《故乡记忆》一书回来了。漯河四高的领导闻讯决定在学校为老人开作品研讨会。那日,市里某高校的党委书记来了,漯河日报社的社长来了,市作家协会的主席来了,一些社会名流来了,校领导带领学校文学社的学生们也来了,我亦有幸受邀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作了《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桑梓之情》的发言。王念临先生对于在许南阁祠的一侧为他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甚为感动,他说从漯河四高这里,欣然看到许慎故里的今人让沙澧碧水荡漾着文化的清波、流淌着知识的琼浆,可叹可赞。 就在漯河四高短暂停留的时刻,我的目光滑过学校的一景一物,我的脑海浮现出她走过的非凡历程,顿时觉得有某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心灵,它使我感动、欣喜、激越、振奋。我在心里说:这所屹立在沙澧河畔、尽享着母亲河赐予的天然养分、充分体现“崇文尚德、务本图强”之漯河精神的高级中学,每年都会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带来佳音,她被誉为“中原名校”、“人才摇篮”,当之无愧!

(作者为我市知名作家)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