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一
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
广东韶关的丹霞山是水做的。踏读丹霞山,最有趣的是聆听水声。林阴深处,峡谷之间,但见飞瀑流泉,穿石越涧,铮铮发珠玉之声,淙淙若天籁之音。不须看,只屏心静听,就能滤去心中燥气,平添许多乐趣。
丹霞之秀,秀在锦江。锦江,因水中盛产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时用的五彩石而得名。一江碧绿的河水,出自北面万顷林海,在丹霞山群中迂回南流,一路翠竹夹岸,树木婆娑,近石倒映,远山逶迤,山村田园掩映其间。正如诗中所说,“一水浮青碧,千峰竞翠微”。
我们乘竹筏顺江而下。蜿蜒的锦江如一幅水墨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群峰,高峡,幽谷,古木,修竹,百合花,彩石,巨岩,长亭,村居,炊烟,渔夫,竞相进入眼帘。船行之处,不时惊起几只水禽。机灵的野鸭嘎嘎地叫着飞向竹丛,一条大草鱼跳出水面又跌落水中。若是恰逢旭日东升,或晚霞将落,那鲜亮亮的橘色,在山峰之上妖娆,这变幻的山与游走的水,又该是怎样一种浑然天成的水墨意境呢?
锦江的水滋润着丹霞山,也浇灌出了丹霞山瑰丽的色彩。丹霞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赤红的山矗立在翠竹芦草间,像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绿丝绒中,其色彩反差带给人的视觉冲击,恐怕只有“震撼”两字。赤红的山倒映在锦江的碧波中,就是赤色的水了。好像一树一树的红珊瑚,在碧水中燃烧。原本冰凉的河水,因为这火焰般的影子,便有了些许的暖意。山上长满了绿树,但身子是红色的,而山下又是无尽的竹林翻卷着起伏的绿浪,绿浪的脚下又是碧水,碧水之中是不同颜色的游船,游船之上盘旋着白色的鸥鸟与鱼鹰,在低矮的云中时隐时现地翱翔。没有哪位画家能够调出如此丰富的色块:绿、白、赭、赤、丹、朱、绯、绛、粉、彤、殷、红、酡、褐。这些颜色渲染着丹霞山,也成就了丹霞山。
丹霞山的水是沸腾的水,一座座山峰就是她煮出来的仙丹。
二
丹霞山奇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丹霞山在地质学上属丹霞地貌,一进入丹霞山,我们就真切地感受到:褐红色的山体,正在喷涌着一种激情的火焰。
大约几亿年前,丹霞山一带还是一片茫茫的海洋。而今,突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满山或散或合,或立或卧的柱石,实际上是造山运动留给丹霞山的丰富表情。这些巨砾怪石是有灵性的。它们用自己的傲然屹立,记录着气候和时间的风云变幻,用自己嶙峋的线条划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划出自己的生命精神,从而流出一段生命的悠长。
在丹霞山的锦江河畔,前后排列着五座山峰,远远望去,状似五头大象悠悠地在河边散步,人称“群象过江”。据当地传说,这些大象小象,都是天上饲养神象的仙女玉锦带下凡间的。如花似玉的仙女玉锦厌倦了天庭的生活,便赶着象群,踏着彩云,飘到了丹崖碧水、丹花绿树的丹霞山地界。从此天天在这里植树造林,化云雾为甘露,渐渐流淌成锦江河,大象小象们就用长鼻子汲来水,帮助她浇灌山冈和坡地。年深日久,丹霞山一天天变绿了……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达着人们对丹霞山的热爱。
锦江边上有两座情侣峰,其背后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生活着一位青年叫阿丹,勤劳憨厚。一天,天上的仙女阿霞被阿丹深深吸引住,于是下凡与阿丹结成夫妻,两人非常恩爱。后来却被玉帝知道了,命阿霞立刻返回天庭。遭阿霞拒绝后,玉帝龙颜大怒,于是,把阿霞变成了锦江边上的“巨石美人”,阿丹则成了隔江相望的“僧帽峰”。
最神奇的还是一起被称为“丹霞双绝”的阳元石与阴元石。阳元石高28.5米、直径7米,宛如一株万年青松,耸立在一片红光瑞气的丹崖赤壁之中,被丹霞山人称为“祖石”。据专家考证,作为一个天然石柱,它从阳元山的大石墙分离出来已有30万年。“孤留一柱撑天地,俯视群山尽儿孙”的豪迈诗句,写出了阳元石卓尔不群而又气势磅礴的阳刚之气。与阳元石高耸显露不同,阴元石则隐匿在深山幽谷中,隔着清澈碧绿的翔龙湖与阳元石遥遥相望。阴元石是一块裸露在丛草蔓生的山体之外的巨大天然石洞,石洞高10.3米,宽4.8米,洞长约4.3米。整个石洞丰隆秀美,被称为“母亲石”、“生命之门”。阳元石与阴元石,是丹霞山的生命图腾。它们毫不隐讳的展现,让生命的渴望不再是隐喻,而有了自由与野性。可以说,是它们让丹霞山成了生命之山,它们是自然之神。因为有了它们,丹霞山才有了自身独具魅力的文化意义。
三
“深山藏古寺,林幽路难及,云深寻净土,此地最相宜。”丹霞山的清静,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探访。他们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或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在此间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足迹。
相传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美妙动听的乐曲,令周围的山石亦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异的“三十六石”,韶石山因此得名。到了唐代,诗人宋之问来了,他赞道:“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没过多久,左迁的韩愈来了,由眼前的丹霞山,他想到了自己多舛的命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又过了几百年,苏东坡来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华发苍然,他想把丹霞山作为自己终老的归宿地。之后,深居简出的朱熹来了,他惊呼:“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也有两句著名的诗:“自夸巨擘非虚妄,万古丹霞冠岭南。”这些诗章就是丹霞山人文之海里的美丽浪花,时时晾晒着这座南方圣山的幽美丰姿。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丹霞山依然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丹霞山是一幅画,张挂着自然的恬淡。丹霞山是一首诗,写满了生命的温润。丹霞山更是一句禅,需要我们用平静的心境做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