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5月16日 星期

说 竹


■孙幸福

自然万物都有独特之美,如竹的虚心,梅的铁骨,兰的君子高风,菊的傲霜怒放……这“四君子”中,唯有竹不开花,用郑板桥的诗来说是“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古人甚爱竹,说竹入园、入宅、入文、入诗、入画,雅极了。爱竹者众,苏东坡出类拔萃。他原是爱肉一族,曾亲自创造出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但若在肉和竹之间选择,他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东坡不仅爱竹,画的竹也是上品;大画家郑板桥评议苏东坡和另一个著名书法家黄山谷时就曾说:“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志。”郑板桥本人也特别喜欢咏竹画竹,用来勉人和自勉,他作为一县父母官时就写出倾听百姓心声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及用以励志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人描写竹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仍虚心。”竹是美丽的,她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冰肌玉滑,笑傲人生;无论大自然的风花雪月多么迷人,她不媚不俗,生机勃发,恬淡宁静,神韵悠悠,虚怀若谷,坚强不屈,不畏逆境,以独特的气质给人以生命的感悟和启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醉心于清瘦挺拔的竹,为其幽静,为其虚心,为其高洁,为其不争……

不单是名人雅士爱竹,寻常老百姓也是爱竹、用竹。小时候,没听说过空调,也鲜有电扇,老百姓过夏天,一般离不开竹子,如竹帘隔蝇,竹扇打风,竹床、竹席、竹枕、竹椅取凉等,若把竹床移入竹林,往上一躺,可见半空中枝枝叶叶,疏疏朗朗,满眼皆绿,惬意万分。曾看过古人的一篇游记:夏日,某翁入赣粤交界处的一座深山,趟小径入竹林,渐觉“寒气侵入,雾凝成冻”;进而,觉得竹林内“处处如裹琉璃”。好嘛!大夏天竟看出严冬的景象来了。以至于我们今天读来,还能感觉出阵阵凉意。诗人形容说:夏给人以火热,竹给夏以凉爽,夏和竹共同幻化出浓浓的诗情画意,美哉妙哉。

竹是人类的朋友。对人来说,竹全身都是有用的。

很久以前,竹就被用来做箭矢、竹器,用以建造亭台、楼阁、竹筏、竹缆、竹桥等,对人类帮助很大。精细的竹制品能登大雅之堂,如福建漆篮、江西竹屏、湖南竹雕、四川竹瓶等,都能称得上是艺术精品,而殷商的竹编书简,秦汉的竹管毛笔,晋时的竹纸发明,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观和象征。就连竹根也有用处,根须蓬松的竹蔸,经过艺人匠心独运,琢磨加工,就变成菩萨、寿星、老汉、胖娃等巧夺天工的佳作。

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我们的老师。

竹的风骨和色形,常作为人类品格气节、精神风范的自喻和象征。嫩竹生长极快,寓意着人们发奋上进的精神。春天夜雨过后,一大早,就可以看见竹林的地上拱出来成片的春笋,笋们顶着茸毛和水珠,争先恐后地向上窜,十天的功夫,便可超过老竹,所以,古写笋字就是“旬”字上加个“竹”字头。笋长高后,笋衣依次脱落,露出身节,展开枝叶,此时乃称为是竹。竹中空外直,指向云天,风雪欺凌,愈显生机,因此,竹又用来形容位高虚心之人和高风亮节之士。

竹代代相传,不断扩展,具有新旧递嬗的美德,即使是只有一杆竹,只要假以时日,也会“十丈龙孙绕凤池”。经过若干个春夏秋冬,竹会成熟、老化以至于进入暮年,但它身虽老而气不衰,色纵苍而神仍旺;在老竹的庇荫下,“无数新笋满林生”,转眼间,“新笋已成堂下竹”,又很快,“新竹高于旧竹枝”,这一切,确实“全凭老干为扶持”。

竹从外表看是柔弱的,但在骨子里,它却宁折不弯。即使在寒冬腊月,被冰雪重重压迫,到枝摧干断之时,竹也不会默默怨命,屈于淫威,而会“嘎巴”霹雳一声,发出最后怒吼,震得山鸣谷应。竹这种虽经千摧百折,仍无怨无悔、坚强傲立的风骨,极似仁人志士忍辱负重,坚贞不屈的品质。在一幅风竹图上,郑板桥题道:“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可谓对竹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竹威武不屈的性格、正直虚心的态度,应该是我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