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涛
两棵小叶女贞,兀自向我摇曳。
这个巷子叫白云巷,但此时天上却没有白云,淅沥沥的小雨一丝丝地飘下来,如泣如诉。巷子不宽,却很深,巷口的两棵小叶女贞,有一米多高。茂密的树枝像手臂似地互相攀拉缠绕着,树枝上嫩绿的叶子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绿得发光,连成一串,用手一摸,滑滑的。成簇的白色的小叶女贞花,夹杂在一枝枝叶子之间,更显轻微、细小、淡泊、精致,清幽无限。
这里是信阳市光山县的白云巷,我们要去探访一位受人尊敬的已故老人的祖居,她的名字叫邓颖超。
邓颖超作为全国政协原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夫人,印在我们脑海中的永远是那朴素、慈祥、谦逊的影像。她素著德望、高风照人、馨节可风、无私奉献、高位淡泊、克己奉公,一如白云巷口低调的小叶女贞。
白云巷口的墙上钉着暗红色的路标,上书“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景区邓颖超祖居”。按照路标的指示进入巷内,踏着雨后的青石板去找寻,我们看到一座僻静的院落,这就是邓颖超祖居。
时光划过上百年,多少个春夏秋冬风裁新叶、柳飞青烟,青石板上水迹依旧,深巷中似乎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在嘈杂的城市中间,躲在深巷中显得如此静雅。大门朴素简洁又不失庄严厚重——熟悉的青砖黛瓦,普通的刻花瓦当,方方正正的木制门楣上嵌着两颗木雕“寿桃”,两只木制走马灯应该是后人挂上去的;两尊青石“门当”被岁月磨砺得发亮,护卫着差不多两米高的门廊;门楣上方嵌着一块一米宽的匾额,上书“邓颖超祖居”5个楷书毛笔字,仔细看落款,是李瑞环同志的墨宝。之所以称“祖居”而不是“旧居”或“故居”,是因为邓颖超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也从来没有回过这里,她的祖父带着4个儿子于清朝咸丰年间居住于此。
很多人都知道邓颖超出生于广西南宁、成长于天津,青年时代就离家投身革命,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祖籍是河南光山。1977年,在全国五届人大会议上,古稀之年的邓大姐亲切地对河南代表说:“我父亲是河南人,我也是河南人。”1978年二三月间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大姐又对河南代表说:“我父亲是河南光山县人,所以我也是河南光山县人。”1978年9月,在第四次全国妇代会期间,邓大姐参加河南代表团讨论,特意请河南代表回去后代她向家乡人民问好。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会议期间,她深情地对信阳代表说:“来到同志们中间,就像回到家乡一样……我因为身体和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回家乡看望父老乡亲,请你们代我问家乡人民好,祝他们幸福健康!”可见,我们河南的优秀女儿邓颖超同志一直对家乡寄予深深的情感,一直牵挂着家乡人民的疾苦。不管身在何处,桑梓之情永不忘。
邓大姐是属于家乡人民的,更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她长期做妇女工作,对广大妇女更是倾注了无私的关爱。“我愿意倾听人民和妇女大众的意见,好使我知道怎样为人民和妇女的利益去奋斗!”进得祖居大门,迎面一个盖着青瓦顶的照壁墙上镶嵌的这段邓颖超手书,隽秀中透出浓浓的大爱和责任。
人间大爱固然令人敬佩,夫妻爱情同样堪称楷模。邓颖超与周恩来总理既是事业上的同志,又堪称珠联璧合的好夫妻,温情和浪漫总是感染着后人。在祖居正厅邓颖超大理石半身塑像两旁,立柱上刻的是光山籍书法家刘宝光撰写的对联:恩泽秀穗先脱颖,来伴周公唤小超。
可以明显看出,上下联齐头第一个字连起来是“恩来”,齐尾两个字连起来是“颖超”。恩来和颖超,两位伟人合成了一座不可分割的丰碑。
这样的丰碑,光照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