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6月21日 星期

巧用“汉之星” 识字课堂更轻松


■郭惠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独立地掌握它们。”“汉之星”识字教学系统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灵活、生动、形象地展示汉字,既符合汉字识记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巧用“汉之星”激发识字兴趣

对比识字记忆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心理学是这样描述识记的:识记是把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象记住,“铭刻在脑里”,它是记忆的第一步。小孩子如果在第一次识记生字时就能准确记住的话,那以后就不容易忘记了。

为此,我巧妙地把“汉之星”这个现代化科技识字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使学生在识记生字时从了解字理入手,理解字义,区分形近字,达到高效记字的效果。

《乌鸦喝水》一文中,“渴”和“喝”的字形很相似,学生极易混淆两字的读音。我借助“汉之星”的导学功能,把“三点水”和“口字旁”分别闪烁,学生一眼就看出它俩的部首不一样。“渴”字的三点水表示口渴了要喝水,“喝”字是“口”字旁,表示喝水要用口,这样比较识记生字,起到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在学习“石”字时,学生也是混淆“石”和“右”,我边演示边讲解:“石”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左上方像三角旗的部分表示“山崖”,右下的方“口”代表“石块”;其金文的写法中,“山崖”形状变为“厂”,它的小篆写法形同金文,演变到楷书“石”的形体基本上与小篆相同。“石”的本义是“石头”,它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石”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如:“矿”“硬”“碗”等字。

“石”字与“右”字的字形特别相似,学生使用时也易混淆。我用“汉之星”演示“右”字的字源,“右”字是会意字,左上部分是“手”,与右下部分的 “口”字相配合进行工作。人们常用右手做手势帮助谈话或协助进食,“右”即“帮助口的手”,再用动画演示“石”字的第二笔“丿”(撇)不出头,“右”字第二笔必须出头,出头部分用红色笔表示出来。随机出个字谜:石字露了头,与左正相反,驾车右边走,一路保平安。学生很快猜出是“右”字。为了巩固这两个字的正确使用,我又让学生分别用“石”和“右”以连字成词、有词造句的方法区分它们。如一名学生用“石”字组词为“石子”,造句为“乌鸦把石子放入瓶子里”;他用“右”字组词为“右边”,造句为“我们过马路时要靠右边走”。

教学时,学生用“汉之星”区分形近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活用“汉之星”创设识字情景

字词含义解释清

运用“汉之星”动画演示技术创设识字情景,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理解字、词、义。

教学《秋天》一文的生字“片”时,随着视频演示“片”字的字源,学生明白了“片”是指“很薄很薄”的东西。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用“片”组词、造句,比如“一片片雪花”“一片纸”“一片树叶”“一片片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我捡了一片纸”等。接着让学生观看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视频,并配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学生看到形象逼真的“一片片秋叶落下”的情景,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朗读这一自然段时,不由得加上自己的动作,很快理解了此段文意。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自然段,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当堂背会了全文,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了学习目标。

运用“汉之星”展示汉字结构美

书写能力提升快

教学中,发挥“汉之星”导学功能,提高学生正确、美观书写汉字的兴趣,从而提升书写能力。

写字教学,结合“汉之星”追溯字源、理解字义,学生在了解字形演变的基础上学习,更容易写正确、规范、美观。比如:书写生字“八”字,先了解字义,指导其本义是“分开”,书写时,提醒学生撇和捺要分开写。“网”的本义是用绳、线结成的用于渔猎的器具。同字框就是渔民织网的架子,所以,提醒学生“横折钩”的“折”一定要写直。

还可以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举一反三”。例如学习“青”字,可借助“汉之星”让学生了解上半部分表示“植物初生”,下半部分是“丹”,字形后来演变为“月”,表示颜色,本义为春天草木萌发的绿色。学会了“青”字,学生也就随之掌握了“清、晴、请、情、睛”等字,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降低了难度。久而久之,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就逐步提高。

依据“汉之星”展示字源演变过程,将古人眼中的图画到古文字再到现代字的演变过程动画般地映入学生眼帘,既有趣又生动形象。学生理解了古文字的形成过程,记忆起来就不那么枯燥乏味了。“学之者不如知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巧用“汉之星”于教学中的优势之一。

总之,巧妙地运用“汉之星”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趣味化,把识字课堂变得更轻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