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6月22日 星期

游花洲书院


■艾振兴

邓州古城东南隅,有一处风景优美、书香氤氲的地方:花洲书院。

夏日的一天,我和几位友人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文化圣地。

书院门前,是一座长24米的石拱桥,桥下绿波荡漾。书院的门楼飞檐斗拱,巍峨壮观。院内居中为书院主体,五进四院结构,清代建筑风格古朴优雅,错落有致;回廊九曲,曲径通幽;一池碧水,微泛涟漪,成群的锦鲤游弋嬉戏。整个书院宏阔、庄严、幽静,似有几分禅意。

书院东侧为著名的百花洲,花洲书院因之而得名。夏日的百花洲,各种花卉正开得热闹。亭台楼榭,假山奇石,碑林书廊,小桥幽洞,池水如镜,绿树倒映,堪比江南园林。书院和花洲相映生辉,墨香与花香相融,书声共鸟声和鸣,确是治学读书的绝佳环境。

花洲书院和百花洲均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所修建。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而被贬谪,先知邠州,后知邓州。任邓州知州期间,他深感当地学风不兴,文运不盛,于是在百忙之中谋划创办了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亲自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花洲书院春风化雨,培养了大批英才,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崇文院校书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文状元贾黯等,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学院”。也孕育了当代著名教育家丁声树、韩作黎,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

花洲书院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与范仲淹同时被贬放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写信请千里之外的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不负挚友之请,于当年九月写成《岳阳楼记》。仅凭一纸草图,就写出了立意高远、文采飞扬、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绝妙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在惊叹他超人的文学才华的同时,不能不折服于他丰富的想象力。

其实,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也并非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他有这方面的经历基础。他的少年时光就是在洞庭湖畔安乡县度过的。以后,他一生中还多次到过洞庭湖并留下诗句。因此,他对洞庭湖是熟悉的,他写《岳阳楼记》应当说是“胸有成竹”的。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早于《岳阳楼记》800余年,前人题写吟咏的诗文连篇累牍。再写岳阳楼,要写出新意实属不易。范仲淹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跳出单纯写山水楼观的桎梏,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结合起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一展以身许国的抱负,既警策自己,又激励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好友滕子京,从而升华了主题,提高了境界。特别是点睛之笔、千古传诵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震古烁今,经沧桑而长青,历百代而不朽,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深深影响着、鞭策着世世代代的后人。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人物之一。宋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大才全才。他的文学成就极高,诗文俱佳,词尤其写得漂亮,毛主席称赞他的词“既苍凉又优美”。他的政绩和节操,深受后人敬仰和爱戴。

凡成大事者,无不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历尽磨难。我在展厅的墙壁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故事:范仲淹少年读书时,家境窘迫,生活十分困难,每天的饮食仅仅一碗稀粥,先冷却,然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两块,再把几根野韭菜或野葱野蒜等切成碎末,拌盐少许下饭,这便是成语“划粥断齑”的来历,是范仲淹励志苦读的深刻写照。

臧克家在悼念鲁迅的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范仲淹离世已近千年,但他仍然活在天地之间。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脑海里不断闪现着他报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岸身影:他慷慨陈词,上疏十项改革措施,力推庆历新政;他指挥千军万马,镇守西北边关;他率领百姓在泰州重修海堤,在苏州治理水患;他在花洲书院春风堂里孜孜不倦地教诲学子;他凭窗远眺,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