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面对家里的学龄前幼儿,你主张孩子“玩为主”还是“学为主”?有家长认为,现在竞争激烈,让孩子趁机充充电,早学、多学一点,不能“玩物丧志”;有家长则认为,孩子不需要学什么,等到来日上学让老师教就好。
玩是孩子特有学习方式
市民王女士给刚满4岁的儿子报了学习班:“与其让孩子在家里瞎玩,不如学学英语。”王女士告诉记者,尽管一节课要100元,但只要孩子能学到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在很多家长看来,放任孩子“瞎玩”纯属浪费时间,除了带来一点当下的快乐,对未来发展没有意义。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没有一种“玩”毫无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说,比如“过家家”,孩子会构思社会生活事件脚本;比如用积木搭楼梯,孩子会不自觉用到递增、递减的数学方法;比如棋牌、运动类游戏,暗含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无论是哪类游戏,都存在幼儿对事物的探究。让孩子玩好,不仅是对孩子认知习惯、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顺应,更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
游戏中的学习更可持续
仅靠游戏学习零零散散、并不系统学习知识经验,真的有用吗?很多家长表示怀疑。其实,幼儿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依赖动作、情景和亲身体验,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能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学习快乐、自然、没有压力,会激发孩子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未来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
那么,面对玩游戏的孩子,什么样的家长更智慧呢?
“妈妈,我给你送‘雪果’来了!”“雪果”,什么是“雪果”?原来,是孩子团的雪疙瘩,一股脑儿装在贴身衣兜里。
这时候,“关心型”妈妈可能脱口而出:“不能放口袋里的!雪团会把棉袄弄湿,也会把地板弄脏。”“讲授型”妈妈可能不放过这个科普机会:“这不是‘雪果’,是水的固体形态。”
“游戏型”妈妈会怎么做呢?她可能趁势设计一个“捉迷藏”,让孩子看雪融化成水,再把水加热成汽,最后收集起冷凝水滴放进冰箱,让“雪果”以冰的形式重现。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