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圣许慎,华夏大地上的一座丰碑,所著《说文解字》,光耀古今。
7月22日,由漯河市社科联和漯河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暨水韵沙澧读书会活动举行,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办公室主任李华强,受邀来到活动现场,作题为《正本清源 经世致用——认识<说文解字>的现代实用价值》的讲座。利用部首系统识字、运用六书改进教学、透过音律掌握字义、剖析字源学习经典……炎炎盛夏,李华强用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讲解,引领聆听讲座的人们走进诞生于公元121年的、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清凉世界。
李华强说:“许慎文化博大精深,诞生于18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大的意义?它的实用价值有哪些?我想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今天就跟大家着重谈一下《说文解字》的现代实用价值。”
李华强说,前段时间,他在网上淘了一个“宝贝”,就是1978年12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面刊登了一篇对曾为晚年毛主席读书的北京大学讲师卢荻的访谈文章,里面谈到了毛主席对《说文解字》的一些重要观点。毛主席指出,搞文学的人,必须学习语言学,学习音韵学,不学音韵,想研究诗歌和写诗,几乎是不可能,还要学《说文解字》。毛主席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说文解字》。毛主席的这段话透露出这样几个信息:一是《说文解字》是古代孩童识字的重要工具。据《周礼》和《四民月令》记载,古代小孩八岁入小学,先学习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还学习《仓颉篇》等字书,这种学习模式一直延续到近代。二是《说文解字》的基础知识对于学文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学习创作诗歌的人来说不可或缺。三是毛主席学贯古今,经史子集信手拈来,遣词造句炉火纯青,文章经世致用,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对汉字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而从小学《说文解字》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部首 理群类
李华强说,《说文解字》的一个重大的创举就是建立部首。许慎对汉字进行了认真梳理,发现汉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的,即“文”。这类字多描绘的是事物的形貌,如古文字“马”就画的马的造型;另一类是合体的,即“字”。“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孳乳演化而来的。如“骑”即由“马”加声符“奇”演变而来。这类由“马”作意符组构的字均与马有关,许慎将之排列在一起,马即成了这类字的部首。《说文解字》这本书里面共分为540部,说解9353个个字头。这样,天下的文字就有了组织,找到了家。熟记部首成为学习研究汉字的捷径。每见一字,先求其部首,如山旁必言山,水旁必言水,再详其为何义,审其为何声,虽不中不远矣。
李华强说,部首不是一成不变的,由许慎所造的部首是用来识字的,但汉字是不断演变的,部首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检字的方法,一些本不是同一义类但偏旁同形的字被列在了一起,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淆。要想还原其本来面目,则必须依靠《说文解字》。李华强说,部首还存在分化、合并、混同、变异、精简等,如羊、辵(辶)、心、忄、火等部首,有的字形讹变,有的会因在字中的不同位置而变形,所组字的字义也会随之变化。
李华强说:“通过追溯部首的字源和构字理据,说解其携带的意义信息,揭示其构字用字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发现汉字生动形象的造字机制和井然有序的科学体系,洞察汉字奥秘,系统识认汉字。”
明六书 解谬误
李华强说:“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举出了例字,并用一本书来实践它,形成了六书理论。六书理论为我们分析和理解汉字提供了一把钥匙。”
李华强说,一个汉字一个故事,一个汉字一首歌,一个汉字一段舞,都有其内在的构造道理和依据。要寻找其理据,则需靠六书理论。运用六书分析汉字,能够强化识记字形,加深理解字义,提高遣词用字能力。有小学生问他,天上的彩虹的“虹”怎么会跟“虫”有关系?他说,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对自然现象认识不够科学,他们认为虹像虫形,是一种神通的兽,分雌雄,有两首,能把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偏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六书分析汉字,引导青少年通过理解字理识记汉字本义,对培养独立识字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字表示讲信用。为什么呢?透过《说文解字》可知,该字上面为爪,下面为子,像母鸡孵卵,而母鸡孵卵有精确时限,21天必出,故此字引申为讲信用。
李华强说,本义通则引申义自然明。汉字字义的引申有其自然规律和特征,大致有三类,一是由个别引申到一般,如兵本表示兵器,引申为战争一类的事物;二是由具体到抽象,如玉本表示玉石,引申为品德、美好等;三是由实词到虚词,如而本表示胡须,假借为虚词,表转折意。
辨声读 识字义
李华强说,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音生于义,义著于形,必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全面认识字还要理解其读音由来。鸭、鹅、鸦、猫、狗、虎等字的读音就是模仿他们的声音;很多读音相近的字意义就有相通之处,如肖,由小和肉会意,指儿女与父母骨肉相似,所以有小意,而由其组构的字削、销、消、屑、梢等均有小意。
李华强说,古代汉字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实质上是古人写的白字,但后人效仿,积非成是。如蚤通早,裁通才,说通悦,女通汝,佛通弼。因为音有古今、音分区域、音会并转,很多原本音近的字与今音相差甚远,要搞清就需要了解一些音韵学知识。前人综合《诗经》、《楚辞》和《说文解字》及各地方言读音,提出了一些汉字声母、韵母方面的规律性认识。
李华强说,《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否”读古音pǐ,不读 fǒu,就属于“古无轻唇音”这类情况。《诗经》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中“见”许多学者认为通“现”,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那时还没有“现”字,《说文解字》里没有这个字,宋代字书《集韵》始收“现”,本义是玉光。可见,“见”和“现”不是通假字,属于古今字,就是古字“见”本来就有现的意思,后来这个意思由今字(后起字)“现”来承担。“通假字”是共时的,即同一时期存在的字,好比找一个与其相似的兄弟字来代替其职责;“通假字”是历时的,即不同时期出现的字,好比本属父母的职责由后来的儿女来承担。
探字源 正经典
李华强说,今天,一些人把许慎的《说文解字》看作字典,认为它是一种解字工具,其实是片面的。许慎著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正本清源解汉字,是用来正经、通经的,阐释的是经典字词,传承的是中华文化正脉。如《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通常解释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去学习;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说文解字》指出:优(優),饶也。从人尤(憂)声。馀,饶也。仕,学也。士,事也。
因此,正解为: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和感悟,学习有余力就去做事锻炼和提升。
李华强说,《说文解字》在分析汉字的形音义的同时,阐释的是经典文化,传承的是精神血脉,其中蕴含了很多为人、处世、做学问的道理,涵盖了生活状态,处事方法,道德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一些思想和理念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说文解字》解字这个“术”,更要悟《说文解字》里所蕴含的“道”。
《说文解字》中指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甲骨文中“孝”的字形,像老人拄着拐杖,周代时下面的拐杖换成了“子”,说明古人对孝的认识转向强调是子女的责任担当。从字音上看,启示人们孝重在仿效和践行。按《说文》的解释,孝的核心应是“善”。古文字“善”由羊和言会意,意是吉祥、温和。羊有跪乳之恩,以羊诫人,教导子女要懂得孝顺父母。现在我们需要反过来想,现代社会物质相对富裕、通信条件好了,怎样做才算孝呢?要“善”,与父母说话和交往时要和言、悦色,不惹爸妈生气。
为更好地研习《说文解字》,李华强还推荐了一些必读书目:《十三经》(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张居正讲评“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易经杂说》(南怀瑾述)、《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述)、《老子他说》(南怀瑾述)、《孟子旁通》(南怀瑾述)、《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述)、《话说中庸》(南怀瑾述)、《了凡四训》(中华书局)、《说文解字》(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岳麓书社)、《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字源》(李学勤主编)、《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编)、《汉字演变文化源流》(傅永和等主编)。
李华强最后说:“以字溯源,解字悟道。道术并重学习说文,在传承中汲取精神营养,彰显中华优良道德,提振文化自信,扩大许慎文化影响,这是每一个字圣故里人的职责和使命。我愿意和大家一道学习《说文解字》,传承许慎精神,为汉字文化名城增砖加瓦,增辉添彩。”
聆听讲座的观众纷纷表示,李华强的讲授让他们领略了《说文解字》解字释惑、正本清源的永恒魅力,了解了《说文解字》蕴藏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更让他们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他们要深入研习《说文解字》,从汉字学奠基之作中汲取营养,追求生命的丰盈,描绘多彩的未来。
■文/本报记者 左素莉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实习生 崔 珂 吴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