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勋
六年前,品读过付秀莹的文字。六年过去了,前几天去书店买了一本她的新书《陌上》,连续数天看完这本30多万字的作品,掩卷长叹:好书!
《陌上》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概括全的,当下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婚恋观、对物质及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外界事物的看法等也与之前大不相同。如此背景下,写农村更显得难以下笔,《陌上》把握得很好,写的是新农村,既有潮流,又有乡土,将新农村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将新农村呈现的新气象新潮流,通过人和事反映出来,既传统又现代,似曾相识,却又倍感新鲜。
《陌上》这本小说塑造了几十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爱梨、望日莲、小鸾、春米等,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比如大全媳妇、小别扭媳妇、建信媳妇,她们都生活在芳村这片土地,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间的恩怨情仇,日常的家长里短,虽小却绵长,平常有味道,二十五章短篇,付秀莹把芳村完美呈现,把新农村生活画卷尽情展开。
从结构上讲,《陌上》由多个短篇组成,每个短篇之间似乎还可以独立成章,看似毫无章节可言,其实特别有味。每一个章节重新打乱重排也不影响阅读,每一个章节又有人物串联,使得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写法,初看起来杂乱,但看起来不累。大部头的小说如果连续性的、牵涉的人物又多,往往看到最后,都混淆了,《陌上》不是,一个章节里面就那么几个主要人物,记得清楚。假如说这个章节,你对这个人物不了解,很快,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还会以大量的笔墨丰满这个形象,读完之后,所有的人物都立体起来,在你的眼前晃来晃去,鲜活得很。
从情节上说,《陌上》没有大起大落,但有跌宕起伏。因为是独立的篇章,没有高潮部分,却也精彩不断。纵观全书,里面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俗事,一些邻里之间针头线脑的琐事,也穿插了太多的情事,看起来都是平常事,但读起来酸甜苦辣皆有,五味杂陈常在,让人感叹社会复杂,人事难为,人生无常……读着小说,感觉这些情节也在自己身边,相信每一个有着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书中描写的这些故事都倍感亲切。我们经常经历的事情,自己无动于衷,却被付秀莹写成小说,就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了。
从语言上看,大量运用短句是《陌上》最为成功地方,短到几个字、三五个字都能成一句,读起来节奏明快,跳跃感强烈。大量口语、方言、叠声词、形声词的运用,让小说更加生活化,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陌上》所有的对话都不使用引号,直接陈述,那些符合特定人物身份的语言,一伸一张,该平铺的时候平铺,该回旋的时候回旋,读起来,人的内心不住地打旋涡,感觉心里服服帖帖,让人称奇,也让人赞叹。那些句子背后,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付秀莹的语言功力特别深厚,我也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里面的很多场景也很熟悉,但是,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却是那么的有味道。都说素材难找,都说小说难写,还是观察不够,领悟不深,执笔不勤,看完《陌上》,顿悟靠情节取胜的叫故事,靠语言取胜的才叫小说,哪怕一个小情节,都可以用小说语言来展开。
在《陌上》这本小说里,风景描写特别引人入胜,也是该小说的亮点之一,文本本身超越了传统小说的范畴,拉拢了散文,“勾搭”了诗歌,句子优美耐读。比如:芳村的夜,又安静,又幽深,月亮在天上游走着,穿过一片云彩,又穿过一片云彩,再穿过一片云彩,一时就不见了。再比如:狗日夜在村子里游荡,白天有人在笑,夜晚有人在哭,狗都知道,狗看家护院,守着一个村庄的秘密,有时候,隐忍久了,狗不小心叫出声来。这样的语句不但让人领略到了乡村别致的美,更重要的是,这些句子对于增加芳村的风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等方面起到特别的作用,只可意味,不可言传。难怪,在书的封面上,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话奖获得者曹文轩的推荐语是:在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阅读她的作品,我们随时可以与风景相遇。确实如此。
《陌上》画面感很强,因为夹杂太多的描写,以及各个鲜活人物在文本上穿行,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好比是芳村的一个人,每家每户的故事,自己都了然于胸,每个人的秉性品行,自己都了如指掌,那些人之间的喜怒哀乐以及恩怨,自己都清清楚楚,假设自己走在芳村的大街上,迎面走来的是谁,甚至都能叫出名字,然后与他或者她一起走门串户,也很快能找到话题拉家常。回味起来,还会发现,付秀莹哪里写的是芳村啊,其实,写的就是很多人的家乡,写的是很多人身边的事,写的就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新农村。
芳村,是付秀莹的心灵家园,她的很多作品都有提及。芳村,也是《陌上》的故事发生地。
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心灵故乡,一个创作的源地。比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比如莫言笔下的高密,比如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付秀莹也把芳村写活了,成为很多读者想去走访的目的地,文学最实际的意义莫过于此。据说,写完这本小说,附近村民找到付秀莹的姐姐,要求也要把自己写到这本书中,成为永恒的留念。付秀莹家乡的县志办公室也联系她,要把这个盛事记载到当地县志中去,以感激付秀莹对家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