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8月17日 星期

我的愿望实现了


■张依冰

我带着殷红的通知书,走进漯河四高报到,心情无比愉快:我的愿望实现了。

我的外公是在1961年从某高校下放到郾城教书的,至今近60年,在他教书育人的生涯中,他最有成就感的生活,就是先后在郾城一高的岁月。

“漯河四高”是他退休后的校名,校名变迁,人员更替,但“将军楼”依然耸立。我小时候曾在楼前玩耍,对它充满了神秘感。

我的妈妈、大姨、二姨,因为近水楼台,都在这里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我的表哥、表姐也在这里打下了成才的基础。我在四高南家属院生长,对四高的爱从小就深深地扎根在脑子里,对四高的情自然地融进血液中,考上四高,是我在小学时就萌生的愿望。

我敬佩四高领导的不凡经历和业绩。他们都是教书育人的能手,经过在教学一线长期磨炼,脱颖而出,都是内行。

二姨是王敏甲校长进四高教的第一届学生。她说,初次听他的课,感到他知识丰富,思路清晰,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一年后就成了驾轻就熟的高手;在学生中,传说王校长小学初中阶段多次跳级,15岁考上大学,19岁大学毕业。

外公说,1994年王敏甲校长还是教高三数学的教导主任,当时还是估分报志愿,他和外公等人在高考后的第三天,到郑汴打探消息,见到了开封高中、郑州七中的领导,他们都是外公的同学。他们说:“你们这位主任,气质风度颇佳,是难得的人才。”在那一年教委估分报志愿的会议上,王校长的发言见解得到大家的认可,他提出的分数线,与后来省定的分数线,几乎相同。王校长对外公格外敬重,还请外公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听说尚炯副书记高中时是特优学生,师大毕业后,自愿回到母校任教,热情工作,办法颇多,十几年前,就有专著出版。

孟祥宇副校长更是带有传奇色彩,他在高中毕业后应征服役,当了几年炮兵,复员后随高三上了一年,参加高考,竟考上了大学,在那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刘海喜副校长,更是从郾城数学教师中遴选到四高的优秀教师。他是我妈妈的班主任,妈妈常说,刘老师对她和班上的学生非常关爱,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班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被大中专录取,这在大学没扩招前,是难能可贵的。

外公还时常和我提起郾城一高的辉煌历史。1984年,郾城尚属许昌地区,他和书记、校长到百泉高招办公地点打探信息,坐的是别人的小面包车,车主的儿子在邻近小市重点高中毕业,他是小市文科第六名,没进入大专线。可当年外公辅导的班里,有8人考上本科(2人属现在的“985”,5人属“211”)。漯河建市以来,外公辅导的班级,不止一次出现市文科状元。外公所在的三年级语文组,每年高考全市排名,理科总是第一,文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外公常背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里没有辛弃疾的怨愤,却有外公对当年奋发教学的怀念。外公长期担任三年级文科班主任,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与他为伴,他们有的沉稳,有的开朗,有的儒雅,有的泼辣。外公常说王敏甲、张双全这些年轻人都是“拼命三郎”,大家齐心,怎能不大批量地送走大学生呢?

让我最感动的是,从四高毕业的学生从不忘师恩。从我记事起,看望外公的四高学毕业生好多。

外公常说,四高建校悠久,有着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这不是短期能一蹴而就的,不要听一些学校自吹自擂的宣传。在现今的经济大潮下,没有奖金,福利又比不上其他几所市内高中,四高教师能守志不移,他们比我们那一代强。

我将在漯河四高度过三年时光,四高已经给我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我将威武雄壮地演出,相信经过学校的精心栽培,老师的耐心教导,会给我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为升入大学准备够充足的条件。

(作者为漯河四高高一新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