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9月12日 星期

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明


(上接1版)尤其是随着强农惠民力度的不断加大,村级经手的事务、资金越来越多,相应的权力规范又没跟上,最终导致乡村一级问题、矛盾多发频发,主要表现在涉农信访多、涉农案件多、涉及领域多。

2014年,郾城区在对2012年以来全区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危房改造等12项涉农惠民政策执行情况进行集中检查时,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村干部用权“任性”,靠“拍脑袋”决策,致使群众利益受损;有的将“惠民实事”变成为自己谋利益的工具,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直线下降。

此次该区检查农村低保3.1万多人次,取消各类不符合政策享受人员1600多人;检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214家,查出违规资金328万元;检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9421人,清理违规人员313人;检查农村危房改造1523户,发现问题112个。从郾城区纪委2012年至2015年查办案件的情况看,共立案236件,其中涉农案件150件,占到了总数的64%。

“上述情况,逼迫我们在乡村治理方面寻找治本之策。还是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最根本的,还是要紧紧抓住基层权力运行这个关键!”郾城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马建良说。

2015年初,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精心组织,郾城区“阳光三权”体系建设应势而出。

强化问题导向,构建“阳光三权”

“阳光三权”体系,说白了就是把知情权亮给群众、议事权交给群众、监督权赋予群众,让每个村民都知道自己能够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就是要让每个村(居)干部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责、权、利是什么,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使党的好政策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厘权”,厘清村级权力使用范围,实现用权清单化。到底村里有什么权利,如何行使权利,一直是本糊涂账。为彻底弄清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权限,郾城区专门组织力量深入农村一线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收集汇总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力事项42项。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组织各镇(街道)以及民政、财政、建设等20多个职能部门,对重大涉农资金项目、村(居)干部履职等村级事务进行梳理,统一编制了10大项23小项《村(居)组织权力清单》,把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公开化、透明化,既给村干部戴上了“紧箍咒”,也让群众清楚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权力和责任。

“履权”,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流程,实现用权程序化。针对少数村(居)干部工作程序不规范、凭个人主观意志 “拍脑袋”决策,甚至利用权力恣意妄为、徇私舞弊等现象,该区把每一项权力清单的行使过程进行分解,统一绘制了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23张流程图。干部群众不管办理什么事项,一看流程图就知道所办事项的依据、程序、要件、时限,而且享有一次性告知、限时答复、按时办结等权利,有效防范了村干部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充分考虑农村实际情况,大幅精简操作环节,除村庄规划、宅基地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重大事项外,其他流程都控制在5个环节左右,极大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

“监权”,监督村级权力运行公开,实现监权科学化。在实施“阳光三权”之初,郾城区就着力畅通监督渠道,整合监督力量,致力构建“党内监督、部门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统一的监督体系。该区下发了《漯河市郾城区“阳光三权”体系建设工作职责》,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行动缓慢、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建立了“两个责任”管理考评系统,在每村(居)党支部中明确一名支部委员担任纪检委员,把落实“两个责任”延伸至村(居)党组织。同时,积极引导村(居)监委会监督重大村(居)务决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村务管理执行情况。每月下旬,由财政、卫生、农林等职能部门,检查村级落实上级政策情况。建成以“阳光郾城网”为中心,覆盖全区所有镇(街道)和村(居)的网络平台,让群众不出家门即可通过手机、电脑随时查看惠农政策、财务收支、村务活动等情况。

文/图 张 帆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