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以前,低保户、粮食补贴这些问题,村民根本不摸底儿。自从‘阳光村务’建起来之后,村里干啥都是全程公开,大伙儿心里也是明明白白。”日前,记者在临颍县瓦店镇采访时,正在大李村委会看低保申请流程的王老汉感慨地说。
这些都得益于今年全县范围内建立的以村级信息公开为主的“阳光临颍”在线平台。今年以来,临颍县纪委监察局在市纪委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突出主业主责,从严监督执纪问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从“墙上公开”走向全方位公开
据介绍,“阳光临颍”在线平台,运用“互联网+”理念,涵盖阳光党务、政务、村务等,形成“层次分明、权责清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立体式公开体系。它具有查询服务和网络监督两大功能,通过“三公开一查询”,方便群众了解村情村务、查询个人惠民补贴信息等事项。
“三公开”是指公开财务信息,定期公开村财务收支明细及凭证,让票据说话;公开决策实施,“四议两公开”事项的决议和过程,通过会议视频、会议照片、会议纪要等形式记录下来,录入平台;公开惠民事项,向民众展示如高龄补贴、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等各类补助补贴的事由及金额,防止出现“关系保”、“人情保”、“错保”现象,给群众一本“明白账”。“一查询”是指查询惠民政策:村民通过输入姓名或身份证号码,在站内查询村民本人的所有补贴信息。同时,可对比同类别同村人的补贴信息以及其他类别的补贴信息,使惠民补贴发放更加公开、透明和规范。
今年以来,临颍县严格按照市委“阳光漯河”建设工作部署,明确责任、压死任务。截至目前,已审定行政权力事项2865项,全县16个乡(镇、办)、367个行政村公开资料,已全部实现线上线下公开,“阳光村务”工作全部安排到位。
“村官直审”筑起风险防控新屏障
2014年初,临颍县制订下发《临颍县村官直审工作实施方案》。同年12月,率先在我市开展“村官直审”工作。
“村官直审”一改过去有问题才进行突击审计、定向审计的监督方式,审计监督对象、内容做到了全覆盖,并明确提出“三年一审、一审三年”的计划,形成长效机制。审计中,工作人员综合运用“听、查、看”相结合,“见账、见人、见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力求全面掌握被审单位的工作全貌,防止隐瞒重要情况。突出问题整改,严重违规违纪者坚决移交。把账单拿出来晒一晒,打消群众疑虑,净化村级干事创业环境,及时纠正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现象。
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以来,按照“三年一审、一审三年”的要求,全县367个行政村累计审结了312个,审计资金50737.89万元,移交违规违纪案件线索43起,党纪处理41人,累计为村集体追回资金21.4万元。“村官直审”工作开展以来,临颍农村信访量减少30%,农村各项建设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
走出学廉考廉新路子
为适应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临颍县结合本地实际,创建一种新型的党员干部“3+1”学廉考廉平台。通过基地、网络并行,电脑、手机并用,微博、微信互动,让党员干部“观基地、听讲座、看视频、学文件”,达到学廉无盲区、考廉全覆盖。
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县委、县政府在县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临颍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基地自2017年3月30日启用至7月25日,先后共接待15个乡镇、43个县直单位共计1779人次参观学习。
建立亲清政商关系。临颍县纪委与工商联联合于今年7月份成立了“民生问题反映中心”,由专人值班接待、专门电话、邮箱,并聘请专职律师,对民营企业“办事难”问题进行督办解决,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拓宽了民营企业问题的解决渠道。
制作廉政体检表。今年以来,对全县98位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个人档案进行集中上报、归档,为以后的纪律审查提供依据。
给干部行使权力加上“摄像头”,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让群众对正风反腐有了更多获得感。临颍县纪委以真心赢得百姓信任,以务实改善政治生态,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