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瑞典文学院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因为他“凭借充满强烈情感的小说揭示了我们幻觉之下的深渊”,《别让我走》正是一部揭示幻觉下深渊的优秀作品。
英格兰乡村深处的黑尔舍姆寄宿学校,环境幽静,校风纯正,学生在这里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看护。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外部世界几乎隔绝,也没有可以回去的家。孩子们的成长充满无法追寻的惶惑,但他们在惶惑中渐渐洞悉了学校的全部真相,明晓了自己早被注定的命运。他们是克隆人,他们的使命是为人类提供器官。他们的结局是,在器官成熟后被分配到散布在各地的康复中心,完成其生而为人的使命——器官捐献。有些人在第一次捐献中就失去了生命,有些人从上一次捐献中幸存下来,但会在康复后进行下一次捐献,如此往复,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元气。
影视剧中曾上演过一个机器人因多次试图从试验场逃跑而出名的故事。一台冰冷的机器有了思维后都会拒绝接受既定的命运,那么黑尔舍姆这些有血有肉的复制人呢?他们不会。黑尔舍姆的课程在不同的阶段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严谨的指导,让他们温驯地接受了自己的宿命。但他们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有正常人的体魄,有正常人的情感,但健康的体魄是为捐献用的,所有的情感都不得不被压抑。黑尔舍姆允许他们恋爱,但他们不能结婚,也没有生孩子的能力。
小说最让人痛心的地方是,他们在既定的悲惨命运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对美丽景色那不舍的留恋,对纯真友情的珍惜,对未来的憧憬,无不让人深深同情。书中有个场景,是三个主人公露西、凯茜、汤米偷偷出去寻找露西的原型,描画自己的未来。他们不知道,他们都已经没有了未来。青春已然逝去,日子已被剥夺。生命还没有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这世界再怎么美好,和他们都已无关。
在我看来,《别让我走》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如那些复制人一样,人一生下来,便注定要被孤伶伶的抛掷到这个世界上,被庞大的社会机器所控制,生活被模式化了,理想被限定了,情感被压抑了,连爱与梦想,这些人类最美好的本能,也几乎都被剥夺了。虽然石黑一雄描写的是一个悲观的世界,但他依然肯定了爱的力量。黑尔舍姆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两个复制人真心相爱就可以推迟捐献的日子,让他们享受几年美好的人生时光。这是全书唯一的暖心之处,可能也是石黑一雄想传达给读者的一个信念,唯有爱才能让人获得救赎,而凄惨的命运也会因此升华。
《别让我走》是一部史诗般的伦理恐怖小说,写了一群人的锥心之痛。石黑一雄用警世的笔触,讽喻了超越伦理纲常的科学。石黑一雄的文字带有日本文学的印记,《别让我走》的叙述语调从容、淡雅,弥漫着日本式的哀愁。那个在《别让我走》的歌曲中独舞的小女孩,紧闭双眼,似乎拥抱着这个并不友善的世界,因为内心有爱,所有不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