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
教育观察
“告状”教育背后的真问题


近日,一则《宁波小男生举报同学带零食反被处罚,网友为啥齐赞老师做得对》的新闻,让这位“惩罚了举报人”的王老师“红”了。任教十五年的宁波小学老师王悦微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谈老师如何处理学生告状问题,她认为一个班级里最重要的是信任感、安全感……她希望学生们举止文明,班级井井有条,但她不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他们的动向。

举报同学反而被老师惩罚这起事件,被舆论解读为老师反对学生“告状”“告密”,是省略了诸多细节的。最初,一名同学向老师举报另一名同学带零食,老师是根据举报对带零食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的。后来,老师从被举报学生处了解到,这名同学威胁他,叫他把巧克力给他吃,不吃就告诉老师,老师才据此对举报的同学进行处罚。

如果学生依据规则,不带任何威胁、要挟的意味,向老师举报同学违规,这类举报应不应该支持?老师如何对待这类行为?对于学生同伴间的“告状”,需要有明确的界定,应该鼓励学生举报学生中明确违反校规、侵犯同学权利的行为,比如恃强凌弱、霸凌同学,必须大胆向老师报告。

要从小培养学生有权责边界意识,有责任监督他人遵纪守法,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隐私。要鼓励学生积极举报同学中的违规行为,但反对侵犯他人合法权利、隐私的告密、告状行为。

对于同学带零食,学生该不该向老师举报?如果这是一条校规、班规(班规合不合理是另一回事),其他学生发现同学带零食,是有权制止或举报的,不能把这混淆为告密。学生以举报为由要挟是另一回事。就如地铁规定乘客不能在车上吃东西,每个乘客都必须遵守,劝阻吃东西的乘客,这不是多管闲事,而是维护公共秩序。

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举报、告状问题上,老师要从自己做起。老师有必要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期间的违规问题,但是,却不能时刻监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动辄向家长报告。

虽然老师密切关注学生一切在校表现,在发现“问题”后马上就告诉家长,把家长叫到学校貌似是对学生高度负责,但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并会使其产生严重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学校和家长沟通,也需要明确权责界限。

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需要教育学生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这要求学校要有现代治理结构。实行现代治理的学校,最根本的就是明晰举办者、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界限,如此才能充分保障学校的自主办学权、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受教育权。据《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