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盈
洛阳和漯河有三个不解之缘:一是洛和漯音同;二是历史上曾经共同使用过一个字“雒”;三是许慎,那是公元121年的9月20日,病中的许慎派他的儿子许冲,把自己花费毕生精力所著成的一本书献给了朝廷。这一献,便让洛阳和漯河结下了千年的缘分。这个缘分,一直到1985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和河南大学等几所高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纪念许慎学术讨论会,在漯河重修了许慎墓碑,在洛阳的图书馆门口塑了许慎像。
2018年1月13日上午,漯河沙澧讲堂和洛阳瓦库文化讲堂又牵了一条线、搭了一座桥,再一次因为文字将洛阳和漯河连在了一起。洛阳,瓦库7号店,由7名漯河文化学者组成的团队,带着文字之光,和洛阳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文化爱好者们,感受《说文解字》,守护汉字初心。
当年,黄帝史官仓颉在洛阳洛宁县洛河岸边造字之后,并没有把造字的密码公布于世,人们在使用文字时很不方便。于是,许慎在洛阳苦苦钻研,终于发现了汉字密码并著书立说,将其公之于世,泽被后世。所以仓颉和许慎才并称为“字圣”——一个是造字之圣,一个为解字之圣。许慎出生、生长于漯河,工作、成名于洛阳,又告老还乡于漯河。漯河与洛阳,构成许慎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地方。如果能够把漯河的许慎与洛阳的许慎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无疑会使许慎的形象更加丰满,使许慎的故事更加生动,也会让漯河的汉字文化更加出彩。
这,便是我们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
在这里,河南省文字学会会员、许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华强老师做了题为“守护汉字初心 坚定文化自信——从许慎著《说文解字》的初心谈起”的专题讲座,从许慎其人其事、许慎为什么著《说文解字》、许慎怎样说解汉字初心、许慎说解汉字初心的价值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汉字自信是文化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文化自信要从学习传承汉字文化做起。
这里,一片片瓦,筑瓦为城,一片片光聚光成簇、聚光成林;这里,是由一片片文字之瓦筑成的文化宝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点石成金,茶香隆隆;这里,有沙河澧河与洛水伊水文化河流的融会贯通,有《说文解字》关于汉字密码的探寻者;这里,有漯河沙澧讲堂与洛阳瓦库文化讲堂碰撞出的灿烂火花。
曾以为,洛阳,只是仓颉造字的洛阳,只是苏秦东出的洛阳,只是吕不韦谪居的洛阳,只是周遗民偏安一隅的洛阳,只是刘彦卿老师《天下洛阳》中的他探访过的一个个洛阳村;今日,我知道了,洛阳还是中国文字文化名城,是一个个由方块字组成的洛阳城,是许慎献书的洛阳,是由一片片文字之瓦筑成的文化宝库。
这是一个瓦的世界。这里有看得见的北方偏厚一些的小青瓦,还有南方稍薄一些的小青瓦,有机制的大红瓦、小红瓦,有古旧的瓦、有崭新的瓦。这是一个巨大的瓦之仓库,在这里,我是一片瓦,一片“瓦库”里矗立的瓦,氤氲在茶香、书香之中,一点点,为自己镀上一层圣洁的文化之光。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里都散发着幽幽之光,无论是一片片瓦,还是一个个瓦的符号,它在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建筑面貌,它也在讲述着那些遥远村庄的瓦房上一个个闪耀着的文化遗迹。
这里,是一个沉淀着历史和文化的喝茶的地方,是一个存在了十余年的艺术形态,它别出心裁地以瓦为设计元素,将土、木、砖、瓦、石等元素涵盖于内,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瓦之宝库。这里,李敬泽来过,廖华歌来过,李佩甫来过,吴克敬来过,乔叶来过,何向阳来过……他们在这里,他们属于这里,庄重、丰富,知道自己的生命特质。他们也是一片片瓦,带着朴素的面孔和心中收藏着的片片文化之瓦,在嚣嚣都市中,至美不华。
在这里,洛阳知名文化学者、洛阳瓦库文化顾问、瓦库文化讲堂主持人刘彦卿老师这样说,作为一个河南人、中原人,都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漯河有一帮这么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许慎文化的文化人,对许慎、对《说文解字》进行不懈的研究、探讨、挖掘、保护,确实让我觉得很欣慰。相信,许慎他老人家,若是知道在他的家乡,有一帮后人在沿袭他的衣钵,他一定也会道一声:“吾道不孤也!”漯河、洛阳,包括安阳,同属中原,一脉相连。若能以字结缘,共建平台,共推中国文字文化,不更有意义吗?因为,不管是洛阳还是安阳,均和漯河一样,有着丰厚的文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字文化资源。
在这里,瓦库公司业务经理高祺丰这样说,瓦库以众多瓦的集结,用瓦单纯的和声呼唤我们记忆的情感,借以为都市人们提供一个喝茶叙旧的地方。说到底,瓦库就是一个喝茶的地方,是文化艺术品质的空间,是当代人生活的情感家园,也是一个会友的地方,一个记忆联想的地方,一个可以品读的地方。但我们更愿意给文化人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分享的平台,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尊重文化人的劳动成果,把更好的文化艺术形式传播出去。
在这里,洛阳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洛阳日报原副总编宋继敏先生说,非常感谢漯河的7位学者不远百里来到洛阳,为我们传经诵宝。我个人觉得,漯河这方面的文化讲堂做得非常好,我也参与了一些讲堂,以后会给洛阳方面的同仁多交流些看法,向沙澧讲堂学习。听了李华强先生的讲座,我觉得受益匪浅,李先生对许慎、对《说文解字》不忘初心的解读,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思维。希望两个讲堂能做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我期待着。
在这里,漯河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鲁锁印说,我们来洛阳,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的。不管是巍巍邙山的黄天厚土,还是白马寺千载悠悠的钟声,包括那些活在龙门山上的栩栩如生的造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对洛阳,我是情有独钟,这次到瓦库来,果然是“洛阳有高士”,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漯河是许慎故里,所以我们对许慎的学习和研究做得稍微多了一些,因为我们是把许慎作为漯河文化的标志去打造的。另外,漯河的贾湖文化也是另一个标志性文化代表,在那里出土的七音古笛,代表了中华民族老祖先的智慧。我们相信,将来,这里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
在这里,漯河日报社副总编辑李国华说,感谢洛阳瓦库文化讲堂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老师冒着严寒来此交流,同时也诚恳邀请在座的各位文化学者到漯河去讲学。
在这里,中共中央党校国内访问学者、漯河市政协原副主席曹代颖先生说,来到洛阳,我们有些诚惶诚恐。在漯河,我们是自信的,但到了洛阳,那宏大的气场,让我们不那么自信了。俗话说:言不在多。虽然瓦库文化讲堂并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有时候,文化不需要过多的表白,一开口,便知高下。这一次,来到洛阳,我受到了一次文化的洗礼。洛阳的文化太厚重了,河之书、洛之图是公认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二里头文化、龙门石窟文化、佛教文化等,加上高人多、高士多,都是厚重洛阳的体现。
是的,字,瓦;汉字,汉瓦;仓颉,许慎……多么奇妙的排列组合。在洛阳瓦库,这种组合,又是多么自然,在任何一个角落里,你都会看到瓦的身影,它静静地待在那里,温和地沉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