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 寒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谁掌权,先保证老百姓有饭吃。早在夏朝,桀无道,民不聊生,吃不上饭,奴隶出身的庖丁伊尹见到求贤的汤后,阐述了自己“三材五味”的理论,不仅让汤大为折服,还被任命为宰相。“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伊尹将做菜理论用于治国,果真不服众望地帮助汤推翻夏桀,奠定了商朝五百年的基业,所以有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也”的感慨!
《道德经》的广为流传,让这句话也世人皆知。不过,大多数人理解错了,认为老子说的意思是治国像炒菜一样容易。那时候没有铁锅,人们用的是陶罐,结合马其昶引汉初《毛诗故训传》:“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才知道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的方法:下锅烹煎小鱼不能老翻动,否则小鱼就全弄碎了。所以说,汤听到伊尹的不是烹饪之法,而是谨慎的态度:从懂得如何做菜,到识烹鱼之法,再到治国方略。因此,伊尹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识食物”的高人。
“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其实,道难以说清,理却是那个理,同饮食的滋味差不多。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因为深知“其中味”而变成“资深吃货”。 比如曹操,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美食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言志,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提倡“唯才是举”。为了延揽天下英雄好汉,得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为此,曹操著述了一本美食专著《四时食制》,算是为豫菜勾个蓝图底稿。为什么?魏都许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天下中心。除了诗言志,曹操还能做到菜言志,抒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创意了一道叫作“天下归心”的菜,让多少英雄豪杰吃过就不想走了。
《四时食制》记载了许多佳肴,最有名的一道叫驼蹄羹。一日,曹操见曹植嘴角有汁渣,问吃什么了?曹植说是七宝羹,用人参、枸杞等七味中药材炖的骆驼蹄羹。曹操一尝:妙!因为骆驼常在沙漠行走,所以驼蹄肉质肥厚,吃起来非常劲道。遂说:七宝羹之名是辅料喧宾夺主,不如叫驼蹄羹。随之,驼蹄羹名扬天下,在魏晋时代十分有名,日后也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珍馐佳肴之一,多为皇室贵族享用。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的句子,说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玩乐,所吃的珍馐美味中就有驼蹄羹。不仅是阳春白雪山珍海味曹操在行,粗茶淡饭下里巴人的事曹操一样很有创意。官渡之战和袁术对峙的时候,曹方军粮匮乏,一个饿得不行的士卒在水泽中抓泥鳅烧着吃,被以违反军纪的罪名抓来交给曹操处罚,曹操却让这个士卒再依样烧了两条吃,觉得味道非常鲜美,不但免罚士卒,又让他将这道菜推广到全军,解除了这次饥荒。官渡之战大胜后,曹操把这道菜命名为“官渡泥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的这些理论别说在春秋时代,宋代人们一样做不到。比如大才子苏东坡,官当得不小,学问也厉害吧?为什么成了美食家呢?逼的。宋朝人流行吃羊肉,苏东坡被贬黄州任团练副指挥史,薪水太低,吃不起。但是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为什么?那时的中国本地猪个头小,黑色杂色的多,臊味极大。好吃的苏东坡买来,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了肉美味无比的“东坡肘子”,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解煮”的苏学士还发明了用竹笋和猪肉一起煮的清汤,清香不腻。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写过《老饕赋》的苏东坡自然非常了解“三材五味”之论,“鼎中之变”之奥妙,黄州临近长江,鱼自然也成了苏东坡美食的原料。闲暇无事,大学士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有毒的河豚不放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黄州西山寺游玩时,学会了寺中的一种用山泉水和面做酥饼的方法,回家如法炮制,也成了他招待上宾和禅师高僧朋友的点心,成为文人与美食的趣谈佳话。
明朝的富裕不仅体现在疆域辽阔、郑和七下西洋这些硬件上,而是吃真的成了文化。据记载,明英宗时,宫廷厨师已达六千三百余名。宪宗时,达到七千八百七十五名。皇家气派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民间却也百家齐放。以茶书为例,有朱权的《茶谱》、钱椿的《茶谱》、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徐献忠的《水品》、陆树声的《茶寮记》、徐渭的《茶煎七类》、陈大绶的《茶经水辨》、屠隆的《茶说》等三十余种。介绍美味佳肴的品种及制作方法的也不少,如高濂《饮食服馔笺》、洪螰《逸游事宜》。介绍某种食物的专书,如《荔枝谱》。还有介绍食疗法的专著也成体系了,如《食物本草》、《食鉴本草》。同时,吴禄在《食品集》中分谷、果、菜、兽、禽、虫鱼、水七个部类介绍了约三百五十种食物。《易牙遗意》记录的肴馔茶汤分酿造、脯酢、蔬菜、糖造、糕饵、汤饼、斋食、果实、诸汤、诸茶、食药十一大类八十余种。张岱不仅《夜航船》写得名闻天下,一篇《食蟹》,更成为蟹之美谈。到了清代,随着政治气氛的紧张,许多大家更是钻研吃了。戏剧家李渔,戏剧写得好,文章一流,《芥子园画谱》影响中国画风三百年,一部《闲情偶寄》还能专辟《饮馔部》,纪录当时的美食厨味,真可谓是无所不通。与纪均齐名的袁枚,《随园诗单》成为中国餐饮业的必读书目外,其中的《江小余传》,也是文人第一个为厨子作传的佳话。
孟子曰:君子远庖厨。说的不是君子不下厨房,而是不能轻易杀生。其实,英雄们吃饭,有几个需要动手做,关键是懂吃。比如袁世凯,慈禧太后喜欢的“清炖肥鸭”是用清水蒸三天,鸭酥到只需要用筷子轻轻一夹,就分开了。袁世凯是用鸡汤将鸭子蒸三天,让鸡的味道慢慢地融入鸭肉里,味道更不用说了。在天津小站练过兵的袁世凯尝到“狗不理”包子,快马加鞭地进贡给慈禧,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河南项城的袁世凯,不仅认为开封北黑岗口的黄河鲤鱼做的软熘鲤鱼焙面最好,成为总理后,常到北京的河南特色饭店厚德福吃“铁锅蛋”。那时“铁锅蛋”是铜锅上做的,袁世凯明确指出铜锅做饭对人体不好,遂改成铁锅做。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可谓是历经多年食不果腹,但对饮食仍是见解独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屈原写在《离骚》里的诗句。1949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被叫到中南海紫云轩吃饭,火锅旁的蔬菜当中有一碟白菊花瓣。毛泽东请王鹤滨用筷子夹起菊花瓣,在翻滚的火锅汤里一蘸,花立刻软了下来,汤滚花鲜,入口虽略有一丝药味,却清香软嫩。建国初期,毛泽东翻阅《红楼梦》时,发现了“御田胭脂米”,知道这就是书中贾母食用的那种红稻米,让农业部查出产地是河北:指令产地每年提供 5万公斤进京,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
人们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同的是什么?高屋见翎的道理。比如人们都知道张大千的画好,岂不知,张大千更懂吃。“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他的话不是说说,而是他的菜系理论:菜系以三江流域形成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鲁。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重庆直至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无论是他研究的葱烧乌参,还是在牛肉面里加点花雕,张大千对吃已经达到追求极致的程度。即使在敦煌那一片黄沙中,张大千摹画之余在杨树林里找蘑菇,将羊杂和鲜蘑菇一起炖,独具匠心。临离开敦煌,张大千特意画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留下,成就敦煌的一道名菜。
“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张大千的话不仅代表了他的观点,也代表了饮食文化丰富的内涵,更代表了美食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