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2月1日 星期

话说人民路大涵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漯河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主动参与,不断传承发展,全面落实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布局,提升漯河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即日起,《水韵沙澧》文艺副刊开设《街巷寻珍》专栏,以“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不凡成就”为主导方向,以文学的笔法去写一写民间手艺(人)、草根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以是文化记忆,也可以是文化写真,形式多样。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邮箱:siying3366@163.com

■张文明

漯河最早的立交桥,当属人民路的大涵洞,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立交桥,也称涵洞、地道,是上通火车、下走行人车马的建筑。如今城市人口剧增,现代化交通工具蜂拥,为解决城市交通压力,也多建在城市要道上。所不同的是,铁路立交,或曰涵洞者,必须有底,呈方形。

笔者如今要叙述的立交桥,是专指河上街铁路线上的立交桥,而且旨在讲述人民路上的大涵洞。虽然相继建筑了八一路小地道、湘江路立交桥、淞江路立交桥等,人们将它们喊成大地道、涵洞什么的,却都不以“门”称之。究其原因,这些现代化建筑,上下左右、四面都是钢筋混凝土构成,承载着火车通行的压力,同时不影响下面的车马行人通过,甚至有的还在地下一层建有流水的管道,如八一路小地道,其下面就有一层同样大小的涵洞,专供铁路以西泄洪之用。

话题还回到人民路大地道。此文不得不牵涉两个人:一位是漯河市的老市长徐庆耀,一位是郑州铁路局桥隧大修队队长于立岗。

“文革”前,小城是没有涵洞的。平汉铁路虽穿城而过,但所辖境内是没有地道让人通行的。而供人东西来往的,仅有一个“三尺门”。门,顾名思义,犹如两扇门洞开,让人往来:既无顶——盖,又无地——底,仅于两边用砖石砌了南北两道墙,铺了钢轨枕木,上走火车、下过行人;由于只有三公尺宽,聪明的河上街人就给他起了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三尺门”。

遍观漯河境内京广铁路段,以“门”为命名的,仅此一座。

“三尺门”毕竟太小、太窄,地处车站北段,远远适应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为了交流往来,常常需从火车站内翻越股道。由于那时的火车站太小,货场、车站、编组场及列车都集中在马鞍路——人民路一带,故而多有到达的火车与出发的列车在股道上停留。人们为了到达对面,每每需弯下身子,从火车车厢下或两节车厢连接处钻过。一列火车挂几十节车厢、车皮,股道又窄,南北又长,一眼望不到火车头,钻到车底的人又不知道火车什么时候开,因此,钻车时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屡屡发生。

为了解决东西往来的不便和避免乡亲们钻车致残致亡的事故,工人出身的市长徐庆耀,强烈要求郑州铁路局在南马路——即今日的人民路,修一座中间能通汽车、两旁能走行人的大地道。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郑州铁路局桥梁大修队的肩上。

承担地道施工的,是郑州桥隧大修队武汉三分队,来此具体负责施工的是全国劳动模范、原桥隧大修队队长于立岗。他一米八五的大高个,鼻隆口扩,膀大腰圆,是标准的山东大汉。遥想当年,他曾在陇海铁路黑石关的深涧里,凭智慧用人工打捞过火车头,一举震撼了全国,是出了名的全国劳动模范。这次之所以派他来,是因为他能攻克桥梁建筑中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困难。

于立岗一到漯河,徐庆耀就将他请到市长办公室。编撰过《竹藤之花》、《金鸡高唱凤凰飞》、《炉火通红》等剧本的徐庆耀,谈起漯河人钻火车发生的悲剧、讲起地道尽快通车的迫切性,将于立岗这位“铁人”感动得止不住热泪盈眶,并当即通过广播电台向十万市民保障:苦干、巧干、凭命干,累死也要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武汉三分队的南方人喜爱吃猪脚,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漯河肉联厂供应他们大量的猪蹄,负责施工的武汉三分队队员,每日一面乐滋滋地煮着猪蹄,一面热火朝天地施工。但当时毕竟还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虽然打着“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但派系斗争依然不断。虽说武汉三分队革命委员会已经成立,真正来此抓生产的不多,即使偶尔来漯河,也多是买点猪脚带回武汉。真正坐镇的,是于立岗,这位山东汉子,吃住在工地,按进度完成了中间过汽车的大涵管、两边过行人的小涵管,没日没夜地坚守在工地上。

合该出事。累日不回家的于立岗,好不容易回家一次,门前的小厨房漏雨,于立岗上房去修,谁知个高体重的于立岗刚爬上去,小厨房承担不了他那两百多斤的体重,轰然塌了,将他重重地摔在地上,造成左臂骨折。当时,大涵洞也开始顶管,管子东头一下子下栽30多厘米,造成施工现场瘫痪。

施工停止,这下可急坏了市长徐庆耀,亲临施工现场察看情况时,眼见工程停摆、工人及工程技术人员束手无策,他只有催促于立岗赶快返回。

正在医院就医的于立岗听说顶管出了问题,刚刚接完骨就挎着绷带赶回了漯河。看到上千吨的涵管一头朝东栽下,他也傻了脸。

徐庆耀见于立岗一言不发,着急地说:“十万漯河人民都在眼睁睁地看着你这位独臂英雄啊!”经他这么一激,一向争强好胜的于立岗当即表示:“请你转告漯河市民,我于立岗轻伤不下火线,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工程如期竣工!”这掷地有声的许诺,赢得了全市人民对独臂英雄的尊敬。不久,广播里不断播出于立岗战胜施工困难的事迹,于立岗那健壮的身影,一直在铁道西人民路武汉三分队的工地上晃动。

于立岗不愧为劳模,仅仅用了个小法子,就解决了连工程技术人员都挠头的事故:他建议在涵管的底部打几个眼,然后用千斤顶,也就是桥梁工说的顶镐,将栽下的东端顶起,再用打风机把沙子压缩到涵管底部,这样既可以把栽下的管道抬平,等抬到设计高度,就往地下注满河沙,便可将管道顶进。就这样,人民路的立交桥按期竣工,解决了全市人民的一块心病。从此,漯河市民再也用不着钻火车、去冒险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区又建了八一路立交桥、湘江路立交桥、淞江路立交等。人民路立交桥小地道的两侧还各加了一个小地道,成了今天的火车跑、动车驰、汽车鸣、轿车奔、行人东来西往而又通行无阻的模样。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