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2月2日 星期

凝聚青春力量 主动担当作为


■王 磊

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漯河落地见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的要求。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开创漯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号角,明确了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也为今后全市共青团工作谋划发展、推动落实、改革创新提供了战略性指导。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当发挥优势,凝聚合力,担当作为,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漯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彰显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把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主题活动,着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和漯河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自觉围绕改革创新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全面小康的新内涵、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切实找准共青团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大力开展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员先锋岗(队)和优秀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进一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服务漯河高质量发展中注入青春动能。

二要奋勇争先敢担当,团结广大青年倾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共青团的工作主线,是共青团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体现。围绕创新驱动,深入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创优行动”,实施“领头雁”培训计划,延伸做好创业孵化服务、金融投资、导师辅导、园区创建等工作,为青年提供政策保障、融资服务、科技扶持、智力支撑等“一站式”服务,引领全市青年投身创新驱动发展。围绕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共青团青年先锋岗和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积极培育青年岗位能手、青春榜样等先进典型,持续办好青工技能大赛,抓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一提升有效供给的中心任务,探索创新工作载体,激励和引导青年职工强化“质量”意识、发扬“工匠精神”。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深入实施“衣旧情深 爱心传递”、“三夏助收”、“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等一系列影响范围广、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共青团青年之家”全市所有乡镇全覆盖。同时,发挥我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创业之星自身优势,通过一对一帮扶、手拉手结对的形式,搞好资源对接,服务城乡融合。围绕民生保障,深入推进“八方援”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实施贫困青年技能提升、创业扶持和贫困青少年扶贫关爱三大行动,持续做好“青年扶贫志愿服务”、“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希望工程•温暖冬天行动”等品牌工作,继续做好“旧衣回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贫困青少年。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河南青年示范项目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奖优势,持续推进“绿风尚”共青团助力生态环保攻坚行动,开展助力创文攻坚环保宣传系列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者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做贡献。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工作部署,开展日常性巡河护河等生态环保志愿活动。

三要从严求实转作风,切实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锲而不舍抓好团干部作风建设,按照共青团改革和从严治团要求,结合共青团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突出问题,深入查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团内的表现,彻底摈弃种种不良习气。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团员青年学习教育,通过组织生活会、专题培训、主题团日等多种形式,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根基,做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

四要力推改革勇创新,构建共青团工作崭新格局。持续深化共青团改革,以改革促工作、促提升。创新团的工作方式,全面推进“智慧团建”,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络化;完善“青年之声·漯河”平台建设,把团的各类工作和活动逐步纳入“青年之声·漯河”工作链条,推动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阵地深度对接。完善团的运行机制,深化团干部联系青年“1+100”工作制度,做好共青团机关开放日、倾听日、恳谈日活动,不断提高共青团吸引力和凝聚力。以“青春导航行动”、“青春建功行动”、“青春筑梦行动”、“青春固基行动”、“青春活力行动”五大行动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市团员青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漯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共青团漯河市委书记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