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2月6日 星期

家乡的红薯粉条


■郑曾洋

过了腊八,家在李集的姑姑来看父母,三轮车上带来一袋红薯粉条,一下子勾起了我对红薯粉条的回忆。

“小孩小孩不要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俗语对像我这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真的好亲切。过年,也就意味着可以穿新衣、戴新帽、领红包、放鞭炮,而最最让人激动的,莫过于吃好多好多好吃的。

且不说小年夜的锅盔、麻糖,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集割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蒸枣花,单是那让人想想就馋涎欲滴的家乡特产红薯粉条,就让人回味无穷。

红薯是家乡最高产、稳产的农作物了吧?

记得小时候,每到秋末,一场严霜把红薯叶打成了黑色,我就跟着父母下地出红薯,父母用铁锹在前面挖,我在后面提着荆篮捡,满一荆篮就“吭哧吭哧”着倒到架子车上再接着捡。装满车就由父亲在前面拉我在后面推,拉回家卸到院子里堆着,然后继续拉着架子车到地里接着捡装红薯。那时候红薯是绝对的主食,蒸红薯、煮红薯、烤红薯,红薯面、红薯馍天天吃,吃到了刻骨铭心!但唯一让我喜欢的就是红薯粉条。

做红薯粉条的过程很复杂,生产队长把各家各户组织在一起,先是用大秤称每家要打粉条的红薯重量,由专门的会计记到本子上,然后开始打粉子,一车车洗干净的红薯,投入石磨磨成红薯渣,然后装进白色的滤布单子,反反复复地摇,过滤出粉子,沉淀下来后打包挂在树上,沥干水就成了粉子疙瘩,再破碎晾晒,家家户户院里房顶都像下雪一样!

等到过了腊八,天寒地冻,屋檐下的流冰一尺多长,做粉条的时节就到了!下粉师傅支起大铁锅,鼓起风箱,呼噜呼噜就开始了。整个场面几乎全生产队的人一起上,只记得当时的场面热闹非常,大人们忙个不停,将出锅的粉条挂在大树之间的绳子上或者支好的架子上,一排排无比壮观!我们小孩哪儿都不去,就围着大锅台等粉条出锅。下粉师傅这时候往往有意下一些很粗的粉条,称之为“小猪娃”,专门让我们这些馋猫吃。

到临近过年的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磨豆腐买肉杀小鸡蒸枣花,但各种美食当中,“猪肉炖粉条”是无上的美味。以前家里穷,即使过年也买不了几斤肉,如果没有客人,一般情况下父母就用萝卜白菜豆腐炖粉条汤,虽然没有猪肉,但吃起来仍觉得口齿生香!

现在,家乡依然保留着纯手工制作粉条的传统,有的甚至已经规模化,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尤其是李集姑姑家那一片的粉条,更是远近闻名。不过,不知怎的,我还是觉得小时候的红薯粉条更好吃,尤其是那胖嘟嘟的“小猪娃”,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