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左素莉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阳春三月。沉睡的花朵醒来了,在枝头绽放出动人的诗章;新绿初萌,一点点汇成绵绵不绝的向往;春风轻漾、春水激荡,弹奏出春天最美丽的模样……
三月的漯河,尽情挥洒着大把大把明媚春光!
为了挖掘老陕西biangbiang面馆餐饮文化,让更多的漯河市民吃上一碗好面,同时带动更多的本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体验市井生活,体察人生百态,写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有质量的好作品,3月9日,漯河日报社文艺采风团成员走进位于市区泰山路上的老陕西biangbiang面馆,品味老陕西香椿biangbiang面的醇香以及扑面而来的陕西饮食文化的异香!
面馆的装修独具匠心,似由“青砖”砌成,房顶可看到“青瓦”,走进面馆内,木桌木凳,似乎走进了陕西民居,走进了陕西文化的内核,让采风团成员倍感亲切,对陕西美食更是充满期待。面馆内的墙上悬挂的八幅“诗配画”《陕西八大怪》吸引了采风团成员的目光:第一怪,面条像裤带;第二怪,锅盔像锅盖;第三怪,辣子是主菜;第四怪,碗盆难分开;第五怪,手帕头上戴;第六怪,房子半边盖;第七怪,有墩不坐蹲起来;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八幅“诗配画”解读出了大陕西。在面馆的墙上,详细书写了biangbiang面的来历,还展示着笔画达56笔的“biang”字。餐纸的纸盒上,写着这样的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这个顺口溜写的是“biang”字的构成。
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家宴款待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因为与连战是陕西同乡,习近平主席特别为连战准备了陕西泡馍、肉夹馍,以及biangbiang面,由于“biang”字难写,习大大还写出来给连战看。
面馆经理赵艳是个土生土长、端丽洒脱的漯河女子,她真诚地对采风团成员说:“写作也是我的一个梦想,写作其实像呼吸一样不可或缺,让生活更丰富、更丰满,能够坐下来静心写一些东西,就会感到很轻松。今天,作家们来到面馆,我感到非常高兴和幸福,也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梳理自己,希望以后能和姐妹们一起到别的地方采风!”
2011年,在济南学习餐饮专业的过程中,赵艳结识了老陕西面馆创始人——南阳的南贵喜先生,两人价值观相同,交谈中经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且,赵艳认为,面食一直是刚需,就与南贵喜达成协议,将老陕西面馆从南阳引到漯河。
“豫剧的腔,烩面的汤。在做烩面的过程中,熬汤是重中之重的环节。”赵艳说。为了寻找羊源,赵艳去过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但是,她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从外地发过来的羊,都不是活羊,是冰鲜羊,而她要熬的是羊肉鲜汤。她在郾城区龙城镇看到农民散养的山羊,不吃饲料,只吃青草,就决定用本地的山羊。活羊宰杀后,选用羊腿骨熬汤,将羊腿骨剁成小块,露出骨髓,然后用自来水冲一晚上冲掉血水、骨沫,第二天早晨开始熬汤,放入白芷、黄芪、当归等二十多种香料,放入几秒钟就捞出来,使汤有淡淡的药香,具有滋补功效,又没有浓郁的香料味道,同时去腥除膻,出锅时放入枸杞。用5个小时熬出的骨汤色白鲜香,因放入了甘草、罗汉果等,喝了不上火。羊汤在锅内放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异味,所以,每天晚上,面馆用不完的汤就用来卤千张、卤羊蹄、卤羊头,当天用不完的就倒掉了,确保汤是真正的鲜汤。
其他食材也是赵艳精心选购的绿色健康食材。面粉用的是与农民签订了种植及收购协议的品牌公司生产的面粉,油用的是没有添加剂的大豆油。辣椒收购的是陕西农户的,并在当地烤过之后进行油炕,用小毛驴拉着石碾子碾碎,做油泼辣子时放入菜籽油、芝麻、花生碎、大料,做出的油泼辣子香而不燥,辣不伤胃。醋用的是专门针对面食开发出的陕西面食王醋。菜用的是我市一家有机蔬菜基地种的有机蔬菜。
面馆的厨师和面,必须和到规定时间,让面发酵,淀粉充分转化糖分。这样的面放到开水里,上下翻滚,如白龙过江,格外好看,易煮耐煮,熟透不烂,薄厚适宜,吃着柔软又有嚼头。
阳春三月,面馆新推出了香椿biangbiang面。赵艳说:“小时候,母亲把香椿芽捣成泥做捞面条,非常好吃,三十多年过去了,还是忘不了那种味道。三月新推出的‘香椿biangbiang面’,用的是刚采摘的香椿嫩芽,香味浓郁,很受顾客欢迎。三十多年前母亲做的捞面条吃出了母爱,现在的‘香椿biangbiang面’吃出了感恩。”
新锐作家安小悠说:“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大家都不缺吃穿,因此,一种吃食能让人记住它的味道,并且吃完心生惦记才越来越难。老陕西面不仅用料厚道,味道好、卖相好,还注重面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此次采风团作家走进老陕西面馆活动,开了漯河餐饮界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美食插上了文化翅膀,注定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凡是品尝过老陕西烩面的人,无不为那舌尖上的美味而折服。一碗热腾腾的老陕西南记烩面端上来,泛着油光的乳白色的羊肉汤里躺着宽宽长长的面,通透的粉条上衬着翠绿的青菜,让人一看就忍不住狂咽口水。那绵软筋道的顺滑与汤的鲜美加在一起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啊!”
新锐作家贾鹤说:“我们探访老陕西面馆,找寻的是健康美食,读到的是人文情怀,品到的是幸福真味。从干净整洁的操作间到古朴简约的就餐大厅,从店内‘匠心出品,食安漯河’的醒目标语到‘一菜一味,百菜百格’的目标,无不传达出经营者为老百姓做出好面好菜的良苦用心。特别是面馆新推出的‘香椿biangbiang面’,用的是初春采摘的新鲜香椿,嫩芽质嫩无筋,香味浓郁,让人看了就食欲大开。”
新锐作家王晓景说:“民以食为天。人们不断增加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日常的美食中汲取的,而每一种美食传承的背后,都由历史、文化与情怀在维系。今天走进老陕西biangbiang面馆,不仅是一次美食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赵艳经理在经营多家店面之余,还坚持每日读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
漯河日报社文艺采风团走进“老陕西面馆”
(凭此张报纸可到泰山路老陕西biangbiang面馆半价品尝香椿biangbiang面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