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3月13日 星期

文人的精神圣殿


■朱 超

少时学苏东坡的《赤壁赋》,感叹其文字优美,洒脱飘逸,但似乎也仅止与此。看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只是隐约觉得苏轼那股浩荡的文气一泻万顷,绵延不绝。除此之外,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整篇作品的立意与哲思。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与明月,虽看似明白,实际上并不了然。

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不得不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才又想起来重读这篇经典文赋。当年背过的句子虽还在脑海中奔腾翻涌却早已似是而非,借着周末的时间,我重读了这久违的妙文。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依然是字字珠玑。然而此时读文的心境与少年时已有太多不同,仿佛再次发现了那些闪光的带着灵魂烙印的辞章。尤其是关于水与月的那段论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矣”。人世间一切的繁华竞逐,潮起潮落,在苏大学士这里都显得轻描淡写,不足挂齿,唯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忽然觉得,这世上超脱的灵魂里一定都住着孤独与悲凉。诗仙的骨子里也有三千白发的忧愁,更不要说伤春悲秋的文人。孤独归孤独,悲凉归悲凉,大多数时候,它们和消极是不能等同视之的。在我看来,这种孤独与悲凉恰恰是柔软的灵魂深处最不愿舍弃的对人世间沧桑与无奈的深刻悲悯。它看淡纷扰,坦荡平静,对大事小情有着通透的洞察,为而不争。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消弭这如影随形的孤独与悲凉?于这些旷世之才而言,财富最不能解决内核的问题。只有诗与酒,食与色,或许还有只属于自己的一点雅癖,才能勉强撑起来他们富丽堂皇的精神圣殿。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