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素莉
市民杨晓曦说:“阅读是一架梯,爬上去可以眺望远方。” 杨晓曦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对她说:“你是从农村出来的娃,不要跟别人比吃穿,要比用来糊口的技能。”父亲的话让她爱上读书。假期,父亲匆匆忙忙回漯河几天,看望母亲和姐妹们,除了留下足够的饭票,还会留给她一两元“巨款”。当时,一分钱可以看一本连环画,她做完功课,就把父亲给她的钱都用来看连环画了。 工作以后,杨晓曦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比如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举办的活动,结识了一些作家、学者:乔叶、叶倾城、暗香、周瑄璞……文学大家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本市的作家、学者近距离地分享经验,使她知道要读什么书:读文学史,知中西、识古今,让自己的作品有个风向标;读理论书,用正确的逻辑思维结合新的形势去探索写作的方式,让自己的创作更有张力;读经典、精品,揣摩文章的结构、框架和意义,让自己的文字有根基。 杨晓曦常常会想起金波的《寒鸭筑巢》:寒鸭衔来第一根树枝,为了把它架在高高的枝杈上而煞费苦心。架上去,掉下来,再架上去,又掉下来,不知反复了多少次,才把第一根树枝架在枝杈上。它们高兴地叫几声,又一趟趟衔来粗粗细细的树枝,筑起自己的巢,从此在风雨中有了一个家。她认为,读书的过程,就像寒鸭筑巢,好的理念、传统美德是垒窝的树枝。因为读书多,她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好;现在又因为读书多,常写一些文字,心灵有了坚固的家。 杨晓曦感慨地说:“世界很大,人生很短。不断地阅读,在文字里穿行,让心灵丰盈,不停地写字,让自己的文字放出光芒,是一种有趣的积累,是一种别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