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一类疫苗比二类疫苗更安全
一项调查显示:83%的家长会选择免费的一类疫苗,17%的家长倾向于选择自费的二类疫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家长觉得一类疫苗比二类疫苗更安全。
专家说:“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国家付费,后者是个人自费,二者不是以安全性为分类标准的。无论是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都是安全的。”
误区二:自费疫苗没有必要接种
不少家长认为:自费的二类疫苗可打可不打。专家提醒,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并不是以疾病的危害性为分类标准的。
以肺炎球菌性疾病为例,它是世卫组织极高度优先推荐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但儿童肺炎疫苗至今未被列入一类疫苗,主要原因是成本高,价格相对较高。
专家建议家长,如果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平时容易患病,经济条件允许,孩子又没有接种疫苗的禁忌证,最好有计划地安排接种相关疫苗。
误区三:打了疫苗就不会再生病
很多家长认为,接种了某种疫苗,就能100%预防这种疾病,这是错误的。疫苗只预防特异性病原体类别,而非所有类别。此外,接种疫苗虽能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但所有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有些受种者由于个体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可能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误区四:疫苗有不为人知的副作用
从规范生产到正确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接种疫苗的安全性都是卫生部门监控的重要内容。很多国家都有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网络,为疫苗接种安全保驾护航。
总体来说,疫苗是非常安全的。个别人打完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通常是轻微和暂时的。因接种疫苗而出现严重异常反应事件的情况极为罕见,并且卫生部门会进行细致的监测和调查。《大河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