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5月8日 星期

从戏剧到电影
——《白发娘亲》艺术表现摭谈
戏曲电影《白发娘亲》首映现场。 本报记者 郝河庆 摄

■张乃千

豫剧《白发亲娘》始创于2002年,十五年来,该剧常演不衰、好评不断,期间,还被拍摄成三集戏曲电视剧;于2017年再由舞台剧搬上了银幕,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漯河本土生产的第一部戏曲电影《白发娘亲》,其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一台戏的成功,得益于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单从剧本来看,剧作家余飞功不可没。

作为一部现代剧,《白发娘亲》很有亮度。一是它关注现实,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什么是时代的声音呢?马克思说,作家、艺术家准确地把握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就是反映了时代的声音。《白发娘亲》贴近生活现实,敏锐地抓住一个“假种子”问题,反映了农村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的不良作风和人民群众勇于反腐的决心,旗帜鲜明地呼应了党中央反腐败的伟大斗争。这是一场来自底层的捍卫党的纯洁性的较量,在亲情与党性发生冲突的节点上,剧作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农村老党员的可贵形象。苦婶并不只是一位母亲,她同时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爱党、护党的精神象征,从她身上,我们感觉到,有着深厚人民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理想信念,在自觉自省自励的道路上前行。这,就是时代的最强音。《白发娘亲》正是立足于此而唱响的一部时代大戏。二是该剧生活气息浓郁,以一个普通的农村为背景,围绕假种子问题的发生、发现、追责这一主线,展开了一场激烈斗争。剧中人物鲜活,情真意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戏。

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思想的形象化和这种形象化的一次次飞跃。对于戏剧创作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大跨度的生活,使一台大戏立得住、唱得响,就必须在事件架构和情节裁剪上下功夫。这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故事就在这里演绎,人物就在这里挺立,情感就在这里流淌。而最根本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剧作家对人物关系的设置、对情感张弛的把握以及对细节的审视。应该说,《白发娘亲》在这些方面做得都比较好。

首先,该剧设计了有饱满活力的人物关系。假种子的责任问题是全剧的主线,也是全剧唯一的情节焦点,铺陈开来,其实就是一个单线条故事。但剧情没有做平面化的处理,而是在“单一”中求“多元”,多侧面的设置了人物关系,从而使整部戏看点纷呈。一是郝秘书与王丽的同学关系。这两个人,一个在体制内,是公务员;一个在体制外,是有某种来历的人,他们内外勾结,既是“假种子问题”的具体作俑者,又代表了滋生腐败的社会因素。这一关系看似简单却不简单,说明了反腐斗争的复杂性。二是忆村与郝秘书的上下级关系。这一关系说明了在“权力”身边常有吹喇叭、抬轿子的人,揭示了官员腐败的外因以及官员“慎独”的重要性,忆村就是在郝秘书的吹吹拍拍下头脑发晕。三是忆村与狗娃的兄弟关系。这两个人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一个是乡长,一个是种子站长,是“假种子问题”的直接责任人和当事人。设计这样的关系不仅丰富了剧情,催生了情节的生动性,展示了人物错上加错的思想轨迹,同时也为狗娃的“替罪”提供了心理依据。四是狗娃与玉兰的夫妻关系。这一关系为深化主题发挥了烘托作用,一方面玉兰爱丈夫,不忍狗娃去替罪,另一方面感恩于苦婶母子,又不能不推出丈夫。这种情感的撕裂,反映了反腐斗争不会一蹴而就,交织着人情与法理冲突的曲折性,从而为玉兰此后难掩真相、逆转剧情做了坚实的铺垫。玉兰的戏份虽然不多,却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人物。五是苦婶与忆村、狗娃的母子关系。这是全剧最有张力、最富戏剧化的一对关系。对于苦婶来说,一个是亲儿子,一个是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她都一样的亲,一样的疼,一样的希望他们堂堂正正做人,当一名党的好干部,要说区别的话,可能对忆村要求更高一些、标准更严一些。可是问题偏偏出在儿子身上,尤其是落到了忆村身上,于是,苦婶也就被推到了旋涡的中心。这一刻,是对她的严峻考验,她可以不管,但自身的党性使她不能不管;她若要管,就要牺牲亲情。正是在这种情与理、公与私的冲突中,苦婶的形象丰满了起来。其实,事情在一步一步逼近真相的过程中,这母子三人的内心都翻卷着波浪,如果说苦婶的内心是疑虑、是痛苦的话,那么忆村的内心则交织着惶恐、侥幸和自责。他与狗娃建立的“替罪”同盟,深深地折磨着他,也使出于报恩思想自愿顶罪的狗娃心虚不安。在苦婶正面责骂狗娃时,狗娃曾用目光瞥了忆村一眼,这一眼透出了狗娃的愧意与无奈。戏演到这个地方,打动人的正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张力。而这一切是有赖于人物关系设计的。戏剧大师曹禺说过,设计并把握好人物关系,是推进情节的动力,也是塑造人物的手段。上述五组关系,构成了《白发娘亲》成功立于舞台并搬上银幕的柱石。

其次,《白发娘亲》的细节运用很典型。情节靠人物推演,人物靠细节支撑,该剧的五六个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作者凭借对舞台、电视、电影艺术的娴熟技艺,一是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在不同情景中的情绪状态,通过唱、念、演,揭示了人物生动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物形象挺立起来。二是围绕剧情挖掘细节,设计细节,在细节运用上显示了独到的匠心。以郝秘书为例,这是一个削尖脑袋想往上爬的主儿,为巴结领导,他有多种露骨的言行表现,但所有表现都没有他给忆村办公室门上“钉书记牌子”这一举动更显嘴脸。如果说他的台词略有脸谱化之嫌的话,那么“钉牌子”则生动表现了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忆村的任命尚未下,郝秘书却迫不及待地给忆村钉“书记”牌子,这是一个很给力的细节,抓住了它,人物就有了立体感。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苦婶形象的塑造,苦婶是全剧着力塑造的一号人物。她照应着剧名,也呼唤着全剧。她勤劳、善良、富有政治敏锐性,当苞谷不结穗初露端倪时,她就意识到可能有问题,告诫玉兰:“别光往好处想,也得往坏处想呀。”这是苦婶形象的自觉亮相。随着剧情的发展,苦婶成了挑战“假种子问题”的前沿人物,按说,她完全可以是局外人,但党性使然,她成了局中人,这是苦婶形象的一次闪光。接下来,在狗娃顶罪被认为是责任人时,苦婶对狗娃的“痛”与“恨”,使苦婶的形象的光点四射。当真相大白,苦婶对忆村的失望、心痛和毫不留情,使老人家的形象不仅闪光,而且有了升华。至此,苦婶的形象已经完全立体化地挺立起来了,但是,剧情却没有止于此,剧作家敏锐地抓住“大雨淹掉玉米”这一事件,给苦婶制造了一个“有理由护儿并体面退却”的刚性理由,这其实是一种更尖锐的考验。美哉,苦婶!她经受住了考验。戏演到这里,我很受触动,不能不钦佩剧作家的识见。这是一个异常有张力的典型细节,正是这个典型细节,使苦婶的形象不仅丰满,而且高大。其实,设置并运用有张力的典型细节,何止是对剧中人物的考验,也同时是对作者本人的考验。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驾驭情节,还是设计细节,愈能制造多向维度,对作者就愈有挑战性,也就愈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可以说,《白发娘亲》在对苦婶形象的塑造上,层层递进,直透心灵,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平凡母亲的高尚灵魂。

最后,情节推进疾徐有致,人物情感张弛有度。大幕拉开不久,剧情很快就触及了核心问题,矛盾提出不拖沓,而且很快向纵深度推进。作者以“切光·暗转”的手法构置了一系列不同场景,一环扣一环,一景叠一景,虽然景换人移,但内在的情节逻辑却疾徐有致地贯穿其中,舒缓时,似娓娓道来;激越时,若风弄竹声。而人物的情感(突出体现在唱词上)紧贴剧情,随着情节线的推进,准确地表达了此时、此情应有的心理活动。这其中尤以苦婶的“情感难度”最大,在螺旋式的情感递进中,剧本为演员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维度。

正是以上原因,笔者认为《白发娘亲》是一部具有鲜明思想性和较高艺术性的好戏、好电视剧、好电影。当然,艺术是需要打磨的,该剧的不足在于有些人物处理有些简单化了。忆村的幡然醒悟也似乎欠缺一点推力。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部反腐倡廉的大戏,《白发娘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该剧都可以说是我市文艺百花园中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5月4日,由我市知名剧作家余飞先生根据豫剧《白发亲娘》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白发娘亲》在人民会堂首映,这不但是漯河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片,而且编剧、导演、出品人均为漯河人,主要演员中漯河人占一半,外景地全部选在漯河,由漯河本土企业全资出品。

作为舞台剧,《白发亲娘》已经由我市豫剧团在省内外巡回演出1000余场,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作为戏曲电影,《白发娘亲》于2016年8月底在漯河开机,目前已有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新疆等13个省(自治区)订购一万余场。

首映式后,我市的知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观影感受。现择优刊登几篇,以飨读者。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