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薛宏冰
初见他是在三年前,当时记者在郾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采访,他是执行局法官,但并不是采访对象。临近下班时间,他嘻嘻哈哈地跟同事说笑,记者心想这个年轻法官“不太稳重”。
不久前,再次见到他是在郾城区人民法院孟庙法庭,他正接待一名当事人,那认真严肃劲儿与初见时截然相反。
当记者说出自己的疑惑,他摆摆手说,办案压力大,工作时全情投入,下班时间要学会自我放松减压。
他是现任郾城区人民法院孟庙法庭副庭长的李炎钊,同事称他为“追梦法官”,当事人叫他“平民法官”。工作十年来,他行走在公平正义之间,经他执行、审理的案件达1500余件,未发生一例涉诉上访、信访事件和差错案件。
化积案 解烦忧
服务经济发展
现年38岁的李炎钊,是一名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
李炎钊从中南大学法学院毕业后,2008年经公开招录考试进入郾城区人民法院工作,2010年3月进入执行局工作,2016年,被调入郾城区人民法院孟庙法庭担任副庭长。
孟庙法庭辖孟庙镇、商桥镇、李集镇、黑龙潭乡,总人口23万多人,将近整个郾城区人口的一半,辖区内有孟南工业区和中原粮食机械厂、雪健面粉厂等众多企业,因而涉及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的案件较多,尤其劳动争议案件比较明显,占法庭案件总数1/3。
在处理涉企民商案件中,李炎钊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不仅让企业、员工双方满意,更通过案前走访、案中调解、案后回访等形式使审判的法律效果呈倍数增长,有力保障务工人权益,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增加生产效益,在辖区实现促发展、增就业、保稳定的良好局面。
在审理李某与某企业劳动争议案时,因李某在该企业工作时间有十余年,时间跨度长,企业负责人经历了数任,案件调查取证难度大。李炎钊一面找到李某了解情况,一面到该企业实地走访调查、取证。一开始该企业有抵触情绪,李炎钊不厌其烦地给企业负责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站在企业角度分析案件对企业的影响。经过近3个月的调查取证和沟通,双方达成和解,该公司与李某达成调解,一次补偿李某近10万元,双方对该结果均表示满意。
化隔阂 解疙瘩
群众利益无小事
在基层法庭,平时没有大案、要案,多是些家庭琐事、邻里矛盾或婚嫁纠纷。对于这些案件,李炎钊始终坚持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原则,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践行能动司法,普遍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前段时间,他审理了一起特殊的纠纷案。原告夏某和被告夏某某是不出五服的亲戚。十几年前,夏某某在夏某的责任田边上种了十几颗杨树,如今杨树枝叶繁茂,影响到了庄稼的生长,夏某要求夏某某给个说法,夏某某认为夏某无理取闹,因此发生矛盾,矛盾经多方调解未果。两家人到起诉到孟庙法庭,请李炎钊主持公道。
在接手该案后,李炎钊实地察看了夏某责任田情况,发现情况属实后,找到夏某某,向夏某说明了法庭调查的结果,从亲情入手对他进行劝说,并建议他和夏某调解结案。但两人均不同意和解。原本李炎钊可以一判了之,但他知道判决容易下,但判决并不能真正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可以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伐树和补偿。”一番思考后,李炎钊做出决定。随后他又多次找到夏某和夏某某做工作,然而坚冰难融,但他并未放弃。
就这样,从春走到秋,李炎钊的认真负责打动了两人,他们达成调解补偿协议,夏某某每年补偿夏某200元,夏某同意夏某某不伐树。
“这样一起案件,花费这么长时间到底值不值呢?”记者问道。
“不能这样判断值与不值。案件到了法院,我们法官就有责任、有义务定纷止争,做到案结事了。”李炎钊说,如今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遇事找法,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导致案件增加,但也是群众对法院、法庭的信任,所以,法官更应该谨慎做出判决,体现公平正义。
秉公道 守初心
执着追梦前行
在进入孟庙法庭之前,李炎钊有着6年的执行工作经验。这一经历让他在审理案件时,更加谨慎,更加注重裁判文书的规范。
“在执行过程中,法律文书必须要有可执行内容,到民事岗位后,在审理过程中,我更加注重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并将这些写入裁判文书,尽可能不给执行留隐患。”李炎钊介绍说。
说这话时,李炎钊的表情很郑重,目光坚定。但他也有不坚定的时候。在法院工作的十年间,尤其是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以来,每年要接手好数百件案件,每当面对当事人不理解,对审判结果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是恶意攻击、威胁法官时,他有时会问自己,这样的坚守工作值不值得。但当案结事了,看到当事人露出满意笑容时,他又瞬间释然,依然相信这份坚守是正确的。
“法院工作很繁重,法官的工作也很艰辛、不易,但我相信,明天会更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会坚守这个理念信念,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不管它有多难多累。”谈及未来李炎钊掷地有声地告诉记者。
10年来,在齿轮与麦穗辉映的天平下,李炎钊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对神圣法律坚定不移的信念,并把司法公平正义的阳光撒进群众的心间,岁月或许带走了他最初摩拳擦掌的激情,但却永远磨不灭他那颗对法治事业赤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