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十年前,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暑期,我参加了由中国科协、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组建的援助团,赴四川绵阳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光阴荏苒,转眼十年。这些年间,我经常会想起当年在灾区接触过的村民,尤其是那些亲密相处过的孩子,很多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当年,我们这支由医学专家、心理学教授、社会科学工作者、刚毕业的大学生义工以及来自香港的精神卫生专家组成的援助团,按照绵阳科协的安排,驻扎在重灾区安县茶萍乡灾民安置点京安小区。我们住在简易的帐篷里,与安置点的灾民朝夕相处,很快建立了信任关系,进入了工作状态。
随后,我们走访了京安小区、驿安小区、桑枣镇、柳坝村、北川擂鼓镇等临时安置点,认识了许多淳朴善良、坚忍顽强的灾民,年龄最大的有解放军用直升机救下来的120岁老人,最小的有于地震后12天出生的婴儿;有被废墟掩埋多时而获救的山民,有组织成百上千人转移自救的乡镇村干部。
我们走进灾民的板房里,或蹲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前与村民倾心交谈,去陪伴和倾听他们的痛苦,减少应激后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抑郁情绪,并协助政府进行政策性的解释和物质救助。我在灾民安置点的大帐篷里开设了心理咨询和讲座,进行现场心理沟通和情绪疏导;我还为当地干部进行了如何调控压力情绪的辅导。
工作的重点是对孩子特别是孤儿的关注。我们先与孩子交朋友,建立亲近和信任感,送些食品和学习用品,教孩子们画画、做游戏、做体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慰和治疗,引导孩子正视亲人的离去,合理的宣泄情绪,重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我在灾区感触最深的,一是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有大爱”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二是灾区人民的坚忍顽强、乐观和对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在惨痛面前,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证明了人性的至善,令人感动和震撼。三是他们对重建家园的渴望和信心,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领导,有他们的勤劳和不懈努力,定能完成灾后重建,让生活重新美好甚至更加美好。
这十年,我虽没重返汶川,却一直有一份牵挂,经常关注着灾后重建的进展,查看相关信息和新闻图片。从中我了解到:这十年,四川灾区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为目标,整齐划一的重建房屋,为村民提供了新居,村民有活动广场,网络带给村里人的新时代的变化,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更充实丰富,呈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令人非常欣慰。
翻看十年前在灾区的照片,想到分别时有村民真诚地对我们说过的“勿相忘”,我知道,那些共同挺过的日子、经历过的生活永远不会忘,那些相互给予的温暖和爱永远不会忘。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