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6月22日 星期

小商桥


■张翠华

3000多年前的一天,有一位商王来到今天的中原临颍与郾城交界处,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停下脚步。他望着潺潺河水,深吸一口弥漫着泥土馨香的空气。他不知道,因为他的到来,这条河后来被命名为小商河,约2000年后,在这条河上修建的桥因此而得名为小商桥。

关于小商河名字的来历,还有别的说法,一说此河叫作溵河、颍河,《郑氏通志》说溵水出自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颍,与颍水合流,古人并称;一说颍河故道经此,且为水陆交通要道,商务频繁,故称小商河。

在商朝的30位商王中,是哪一位商王曾把目光投向这河水?他站立河边的那一刻,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情?

是商汤吗?夏朝末年,中原东部崛起的商王汤,在相继灭亡夏属葛国、韦国、顾国后,决定乘胜进攻西南,攻灭昆吾氏国。昆吾氏国在今许昌一带,是夏桀最亲近的盟国。商汤亲率全国军队,在诸侯国军队的配合下,浩浩荡荡进攻昆吾氏国,一举将其消灭。《魏书·地形志》载:临颍有殷汤城。昔伐昆吾至于此也。

是商高宗武丁吗?临颍东南三十里有商高宗城,相传高宗巡狩经过此处。也可能是来捕蝗,在这里有一个捕蝗城,相传武丁在位的第59年,西华一带遭受蝗虫灾害,商王武丁亲率官兵和群众扑灭蝗虫。他们首先来到奉母镇境内的七里仓一带灭虫救灾,留下了高宗寨、清凉寺、养马岗等遗址,后来又辗转来到田口乡道陵岗和聂堆镇思都岗一带灭蝗治虫。如果蝗虫不尽快治理,必将影响百姓生产生活,武丁非常焦急,昼夜难寝,积劳成疾,驾崩于此。武丁驾崩后,后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田口乡陵西行政村东边。武丁在位59年,被人尊称为“高宗”。有一个停灵城,相传是商高宗停灵的地方;而商高宗筑的抵高仓,今址犹存。

是商纣王吗?在小商桥不远处有个纣城村,属临颍县大郭镇。据传,纣城与附近的城周庄、曹城、李城、刘城一样,都与殷纣王偕妲己游此筑城有关。纣王在世时,不仅在都城和离宫别馆中游玩,还经常带美女歌姬和近臣到全国各地玩乐,纣城即是其偕妲己游玩时所筑。据说,郾城境内的青娥城也是如此。

就在这条商王经过的小商河上,于隋开皇四年即公元584年修建了一座桥叫小商桥,在一千多年后被发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小商桥貌不惊人,但每次走近它,都让人心怀敬畏,它蕴含的美,需要用沉静之心慢慢品味,桥里桥外不仅有岁月的风霜,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绵长的思绪。桥北岸东边一块青石界碑上的一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小商桥的大致情况,这座石拱桥自隋开皇四年建成后,经历代整修,现存小商桥主体结构属北宋建筑风格,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它用红砂岩石砌成,南北长21.3米,宽6.45米,主拱横跨12.14米,矢高3.06米,桥栏上保存有精美的石刻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小商桥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不算长、不算宽,没有宏大的气势,却小巧玲珑,以其独特的敞肩式结构,吸引人们的目光,它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敞肩拱,只这样一改,便改出了神韵,改出了别具一格,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小拱卧于大拱的肩膀上,像两个调皮的孩童与长辈嬉闹,既可节省石料、减轻桥的自重,又可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是真正的“虹桥卧波”。小商桥的大拱,并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采用了小于半圆的弧度,作为拱桥的承重结构。在相同跨度的情况下,这种小于半圆的拱比半圆拱大大降低了桥梁高度;反之,在桥梁高度一定的时候,可以得到比半圆拱更宽的跨度,两者结合,使拱桥的技术得到了发展。大拱和小拱均由20道拱石并列砌筑而成,主孔每块拱石间均由咬铁连接。大拱与小拱相交处还镶有龙头,伸出桥外足有半米,文物专家认为,这个刻有龙头的石条长达两米,深深地插入桥身之中,外表看好像只是为了好看,其实它像锁石一样,起到对整个桥的横向加固作用。

小商桥的珍贵价值还表现在其石雕艺术上,从外观看,小商桥的颜色与众不同,通体显紫红色,采用红色石英砂岩建造,这种坚硬的石头表面经过细致的打磨加工,光滑整齐。桥面两边刻有青石栏杆。桥通体雕有花纹,拱券上通体饰以精美雕刻,正中的龙门石上刻着饕餮,它是一种吸水猛兽,面目狰狞,作吞吐汹涌水流状。有的券石上则刻着流云、飞马、狮子、莲花等图案。主拱与腹拱的连接处也各有一兽头伸出,北端为龙、南端为龟。这些雕刻图案形象怪异,风格古朴,工艺精湛,对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提供了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资料。桥体西侧,主拱镶面石刻有龙云图案,正中龙门石刻因风化而难辨,南端拱镶面石雕莲花,北端镶面石雕莲枝、牡丹。小商桥主拱拱脚为三层石砌基础,桥下铺满石砌海漫,在主拱基石四角各雕刻着一个负重的金刚力士像,他们体格健壮,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双手按膝,屈膝负重,大小一尺左右,似以千斤之力承托着整个拱桥,雕刻得惟妙惟肖。小商桥的桥墩是经过细致打磨的六层石条砌成的,表层光滑,砌体整齐。经测量,两侧的桥墩至今仍在同一水平线上,并未发现有不均匀的沉降现象。

小商桥被桥梁专家发现还要感谢宋代名将杨再兴。1982年6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李颖霖先生从一篇介绍宋代名将杨再兴陵墓的文章中,发现了小商桥依然存在的线索,消息传到茅以升那里,立刻引起了他的重视。茅以升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那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文的《中国石拱桥》正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茅以升立刻派袁德熙、胡达和、李颖霖3位专家赴临颍实地调查。3位桥梁专家向茅以升提交的考察报告得出一个令人惊喜的结论:小商桥是隋代石拱桥,年代早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这可是个天大的发现!因为我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成就主要表现在木结构方面,是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举世公认,然而在砖石结构建筑方面的成就却鲜为人知。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宏大、雕刻艺术之富丽远远超过东方。但在我国古代,也有一种砖石建筑在结构的独创以及技术和造型的先进等方面,曾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那就是古桥,就是像小商桥这样的石拱桥。小商桥发现之前,世界公认的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赵州桥,从时间上说,它比欧洲这种形式的桥早出现了1000多年,并且它的结构科学、造型优美、艺术精湛,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像赵州桥这种类型的石拱桥在我国古桥中数量并不多,桥梁专家们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发现。新中国成立前,梁思成先生在赵县先后发现了小石桥和济美桥,20世纪50年代,桥梁专家在山西和河北又发现了几座,从此这类古桥就“销声匿迹”了,以致许多专家以为它很难再出现了。正因为这样,小商桥的发现立刻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

1982年11月3日,《北京晚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题目为《河南发现一座隋代石拱桥》的通讯,数十家媒体纷纷转载,桥梁建筑界由此掀起一股研究小商桥的热潮。1986年,小商桥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出版发行,书中专辟一节对小商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小商桥建于隋朝初期,是可以相信的,但现存的桥式,是否是创建时的形式,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由此却可以推知,敞肩式圆弧石拱桥在隋代赵州桥以前已有相当的发展。这一论断给小商桥戴上了“世界第一”的桂冠!因为茅以升的论断,小商桥得以声名远播。但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战争破坏,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和洪水,被发现的小商桥已经破旧不堪,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了坍塌。1992年1月,国家文物局著名文物权威专家罗哲文先生亲临考察小商桥,再次确认该桥始建于隋,并盛赞该桥为“世界桥梁史上珍品中的精品”。199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00万元对小商桥进行大修,维修工程于1995年竣工。2001年,小商桥被公布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2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桥——拱桥》邮票,其中,第2枚为小商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漯河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在漯河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创造9个世界第一的贾湖遗址、最早的石拱桥小商桥。

为什么会在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的时候于小商河上建起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历史上有“开皇之治”的说法,说明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经济发展,出现开皇之治的盛况也不是偶然的。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疾苦,国库空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坚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开皇四年,隋文帝刚刚即位,国家还未统一,从可见的历史纪事中可以想见,隋文帝杨坚在定国之初兴修水利、重视交通、发展社会事业的雄心壮志。就在这一年,隋文帝以渭水多沙、深浅不一、影响漕运为由,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为广通渠,漕运通畅。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宇文恺是隋朝著名的建筑家,他主持规划和建设了新都大兴城,之后又营建了东都洛阳等宏伟工程。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

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行政方面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改革,开皇三年,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使国家地方行政渐上轨道。此前一年,重颁均田令,行租庸调制,这样隋初的赋役便比前代大为减轻。

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明白,在重视水利、重视民生的隋朝初年,在这里建成一个世界最早石拱桥的可行性。我们不知道这石料来自何处山峦,设计者是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隋朝时,这里有一条十分繁忙的官道,需要小商桥贯通南北。

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记载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有人考证,中国现存的古桥有三百多座,几乎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或惊心动魄,或凄美感人。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桥的有机结合,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桥文化。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北京卢沟桥“中国四大名桥”,以及文成公主嫁往西藏时走过的瑜项桥,都曾名噪一时,这些古桥,除了技术在当时先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有历史文化价值而被后人铭记。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或许很多人在内心深处都会有关于桥的情结,桥不仅能使水陆相通,更是一种风景。中国著名的爱情传说多与桥有关,牛郎织女与鹊桥、许仙白娘子与断桥等,都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桥和传说一起变成人们美好的想象。

小商桥上发生过什么故事?有过什么传说?小商桥的桥面上有明显的车辙的痕迹,像是人脸上的皱纹,显得那么古老。俯下身子,细细地打量、抚摸这皱纹,让人悲喜交集。这是一条古道,沟通南北的古道,在它建成以后,每一个朝代的人在路过它时,或许都会拍一拍它的栏杆,会停下脚步听一听流水声。隋炀帝的暴政和唐中晚期安禄山叛兵与唐军在此发生的激战,对小商桥产生了一定的破坏,紧接着的黄巢农民起义军及后来金国与宋的对垒,让小商桥饱受战火洗礼。明崇祯六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渡黄河南下进入豫西;七年,朝廷调集全国兵马,企图将农民起义军消灭于中原地区。《临颍县志》中有“数万人至小商桥”的记载。

小商桥如一位长者,内心埋藏着深沉的伤痛,它亲眼看见,就在不远处,抗金名将杨再兴被乱箭射死在小商河中,杨再兴在弥留之际,在堕入小商河的一瞬间,在金人的箭镞飞入他身体的那一刻,定会望望这座古桥,留下对生的留恋和对金人的憎恨吧?

小商桥建成后,有无数辆不同朝代的车子从桥面上驶过,留下马蹄声声。在中国古代漫长的路途上,马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一条贯通南北的官道,必定响过马蹄的“嗒嗒”声。当然,更少不了人的脚印,从光脚、草鞋、木屐、布鞋、皮鞋,不同的脚底、鞋底磨光了桥面的石头,它们重重叠叠,成为一本厚重的史书,渐行渐远。路过它的人,可有唐代的诗人?韩愈跟随宰相裴度来到郾城平定淮西叛乱,是否来过这里?可有宋代的词家?有一种观点认为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在小商桥写成的。到了近代,小商桥上更是迎来了架子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不同的车轮驶过它的身躯,它心情愿地承受着,为人类带来便利。终于,它的附近又出现了火车的身影,那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它一定惊诧地睁大双眼看着这一切,听着那如水的车流声,感叹时光的飞逝。

小商桥头顶世界最古老石拱桥的光环,映照着我们这块土地,依托小商桥和杨再兴陵园建成的小商桥景区,也必将吸引更多世人的目光。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