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二高 杜思如
故事中,这只小板凳的主人公叫爱同学。
爱同学小的时候上手工课,老师要求他们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爱同学却急得满头大汗,迟迟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安慰他明天一定能交上一件优秀的作品。
第二天,爱同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同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同学脸红红的,走到女教师面前,肯定地对她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同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能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教室里突然变得很安静,女教师向爱同学亲切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爱同学接着说,你手上那个已经是我做得最好的板凳了,我在进步呢。看看,一、二、三……我做的板凳每只都有进步。
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而我今天要说的小板凳,也与进步有关。
记不清楚具体从什么时间开始了,家里马桶前放了一只小板凳。小板凳毫不起眼,刷的黄漆,钉的凳面,漆面斑驳,还缺了几块,三合板的凳面有个角还有点儿上翘,早已退居二线,不坐人了,但是,用来放书绰绰有余。
孩子小的时候,最初看书还需要大人领读陪读,好像也没有习惯。最近这五六年,我们仨看的书越来越不一样了,经常各看各的,便在家中添加了一组书柜,卧室窗台上也摆了个小书架,满足了书桌看书、睡前看书的需要。在客厅看书,可以将书放在沙发扶手上,但在水房看书没有合适的地方摆放,于是,这只小板凳就隆重登场,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说到读书,有孩子后,我读的书比原来多了许多。在我们家,手头正读的书可以随便乱放,只要不折叠、不污损、不乱扔地上、不妨碍日常生活即可。读书和思考于生命就像空气一样,一天二十四小时无时不在,这也是我这些年慢慢悟出来的真谛。
最近这只小板凳“忙”得很。闺女看的有《草房子》《青铜葵花》《红岩》等,浏览过的有高尔基的三部曲。我是水房一本书、床头一本书、办公室一本书。她妈妈看些杂志、散文之类的书,顺带在我们看的书中挑些感兴趣的看。就我而言,重读余秋雨的新版《文化苦旅》,480页,每天十分钟,每天四五页或三两段,竟是不比我在办公室看书的进度慢多少。一篇篇翻过去,我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段段旅程,一个个文化反思,读一些书正好留出了大量时间思考,竟是觉得比当年着急看完收获更大。
每天看一点,天天都不停,每学期下来,我居然比往年多看了一本书。读书是件自我愉悦的事儿,无关乎场所,只要你喜欢。前几天,我和同事说到这件事儿,似乎多数人觉得很诧异,好像如厕时间不应该是读书的时间。难道读书一定要在书房书桌?一定要抽固定的大段时间?
我不这么认为。
这两年,在厕所看书的方式可以冲抵蹲厕所玩手机的坏习惯。想来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大人小孩都逃避不了蹲厕所拿手机的这个恶习,换成读书不一定能杜绝,但可以减轻和缓冲这个习惯。想必多数人会因为玩手机而延长蹲厕所的时间,没几个会因为读书而延长吧?
这只小板凳就这样一点一滴的陪伴我们走过了二十多年。一点一滴的承载了我们进步的梦想,也算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