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7月24日 星期

王季立和他的《螺湾贾棹》


■刘西淼 刘碧莹

王季立其人

王季立,名贞,字季立,明洪武年间生人,家居南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出身官宦书香门第。他是唐朝散骑常侍仲舒的后裔,宋代文人双溪先生的第八世孙。散骑常侍是唐代的官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虽无实际职权,但有尊贵之名,多为将相大臣之兼职,从三品阶。双溪先生是南宋颇具盛名的文人。婺源是徽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历代文人荟萃,英杰辈出,历史上中进士者近六百人。厚重的地域文化和书香家境使王季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和濡染,对诗词歌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启蒙很早,入塾即学业大进。稍长,即被选送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监生。国子监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监生的来源或为各地方保送的优秀学子,或为皇帝特许的有培养前景的天资聪慧青年。王季立入监读书,以此走上了以功名至仕途的人生道路。

明朝建立以后,全国战争已经结束,人民饱受长期战争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国家财库空虚需要发展经济,百废待兴。军队不打仗了,解甲归田,大规模的军垦屯田成为首选。因此,凤阳作为大明王朝的龙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设中都留守司驻凤阳,下辖八卫一所,这一所便是洪塘湖千户所。其后,王季立以监生功名任凤阳洪塘湖千户所吏目。吏目本是州一级才设置的官员,掌管出纳文书或分管州事。洪塘湖军屯的大量工作是修堤、围塘、造田和耕作,在吏目职位上显现出才干之后,王季立升山东省东阿县知县。明成祖永乐十年改任郾城县知县。史书记载他为“文学政事兼优者”。宦门文士的家世与徽州文化的培育成就了他的文笔才华。

在郾城期间,他深入体察民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凝于笔端,写下了一批吟咏当地风物、景观、名胜、古迹的诗篇。明朝嘉靖年间修《郾城县志》,收入王季立所写十首诗,记郾城十处景观,分别是“东黌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古碣”“崇台化石”“潭水流鹅”“濦水渔灯”“螺湾贾棹”“莲浦熏风”“竹园春雨”,并以此为题各赋诗一首,记郾城十处景观之详情,其中《螺湾贾棹》是一名篇。到崇祯十年(1637年),知县李振声又修《郾城县志》,首题“濦阳八景”称谓。内容延续王季立原诗,去掉其中的“崇台化石”和“竹园春雨”两处,改《莲浦熏风》诗题为《池荷映日》,改《濦水渔灯》为《濦江渔灯》。濦阳八景分别是:“东黉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石碣”“濦水渔灯”“螺湾贾棹”“潭水流鹅”“池荷映日”。清顺治本《郾城县志》和清乾隆十年本《郾城县志》均沿用此称谓收入,但到清乾隆十九年本《郾城县志》收此诗时,将诗题《螺湾贾棹》改为《螺湾河》,未明因何而改,以至于今人胡世厚等编《历代诗人咏中州》时也用《螺湾河》作题名。可能是他们仅仅看到了这个本子的缘故。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郾城县记》仍用《螺湾贾棹》作为题名收入该诗。《螺湾贾棹》作为“濦阳八景”之一历数百年被传颂至今。这首诗与其他诗文一起展现了明初漯河的社会风貌,留给了后人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成为今天展现漯河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张名片。

关于诗题

“螺湾贾棹”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点,二是景物。螺湾,按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颍川郡志·卷十二·郾城县》“津渡”目下记:“螺湾渡在县东五里,乃沙河交汇之处,钧、许、陈、蔡南北往来之冲,二水环如海螺,因得名。”由此可知,螺湾时为一渡津。螺湾地名之始依其地理环境条件为据,因水环如螺,河状有湾而来。嘉靖中叶,地方文献记“螺”则首次出现去“虫”为“水”,改“螺”为“漯”,仍读“luo”音的记载。后来记为“漯湾镇”、“漯湾渡”、“漯湾店”三个不同的称谓,表明其已具备多种社会功能——“镇”为行政管理功能,“渡”为交通津道功能,“店”为商旅行便功能。漯湾已经成为郾城乃至周边一重要商镇。“贾棹”是景物。贾,指古代设肆售货的商人。按郑玄的解释,“通物曰商,居卖物曰贾。”也可以当做买卖来讲。《韩非子·五蠹》有“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之句。棹,即是划船的桨。《楚辞·九歌·湘君》曰:“桂棹兮兰栻”,也指船。徐彦伯《采莲曲》诗中称“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这样,“螺湾贾棹”就可以通俗解读为螺湾河上的商船。

诗文内涵及其艺术特色

《螺湾贾棹》诗曰:“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地卑物产少,耕稼惟刍禾。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巨商割民脂,民赖苏沉疴。逋与岁时积,吾其奈民何。”

诗的第一句即点名沙河,给读者一个明确的地点交代。沙河,发源于豫西伏牛山深处的鲁山县老君山,流经郏、叶、襄、舞、郾、商入颍,为淮河一主要支流。碧,原指青绿色的美玉。郭璞注:“碧,亦玉类也。”意为青绿色。江淹《别赋》有“春草碧色”语。杜甫的《十八蜀相》有“映皆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春”的诗句。柳宗元《溪居》诗也有“往来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的句子。可见,历代文人多爱用“碧”字状物,给人以形象逼真的感觉。诗的开篇即写,一条大沙河像一条玉带,从伏牛山深处蜿蜒而来,东流江淮而去。这个“碧”字写出了大沙河的形与神,给人以清新溶动之感觉。“螺湾汇双河”指沙河与澧河在螺湾相汇合。沙河如前所述,澧河发源于南阳方城县,流经叶县、舞阳、郾城在螺湾汇入沙河。二河相汇为一,从此东流,至周口入颍河。这样,便在豫中平原上形成了一个肥美的小三角洲地带,成为承转四方的水陆交通要冲。“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写螺湾河码头的兴旺。古时交通主要靠水陆承载大量货物的运输,江河之便,舟楫之利为历代商家所首选。焉薄,即淹泊,停留之意。大批的货船从长江、淮河、颍河溯流而上,在这里抛锚,河面上船桅林立,白帆片片,绘成了一幅壮观的河港图。估客,即商人。众多的南方商人来这里寻找商机,设店经营。“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写商埠的繁华。江淮百货,意指南中国各种名优特产品。萃,聚集的意思。星辰,星的统称。《尚书·尧典》:“历象明星辰。”李商隐《无题》诗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之句。罗,本意是捕鸟的网或细密的筛子,形容非常密集。螺湾河岸上店铺林立,鳞次栉比,各种京广杂货、土特物产、苏杭丝绸,琳琅满目,五颜六色,呈现出一派繁华兴旺景象。

作为一名地方官,王季立在咏颂赞美当地的繁华之时,仍然心系百姓。他把笔锋一转,直面民生。地卑物产少,耕稼惟刍禾。漯湾河一带地势低洼,旱涝灾害频仍,广大农民只有靠耕种土地和养些家畜维持生计。“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这里有种植棉花和养殖桑蚕的农户,所产棉花和蚕茧质地良好,如同雪一样净白,可以用来织布裁衣;也有解释为棉花和桑蚕茧作为原材料被商家收购,运至江苏一带,因为江苏松江府别称云间。“巨商割民脂,民赖苏沉疴。”按照上下文联系,上述棉茧等农产品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卖给收购的商家,但不得不接受无情的盘剥,像被刀子割去身上的肉。农家惨淡经营,像久病的躯体要想强壮起来,只能靠慢慢恢复,靠长期休养生息。苏,醒过来,病体复原。沉疴,长久的病。联系元末明初的社会状况,长久的蒙人统治和连年的农民战争,使得中原地区饱经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哀鸿遍野,民众像经历了一场大病的沧桑老人,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那就只能慢慢康复了。“逋与岁时积,吾其奈民何。”逋,拖欠,这里指老百姓所欠粮赋逐年增多。面对老百姓日益增多的粮银赋税,深知人民群众并不宽裕的家境,王季立没有选择强逼和催征,而是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情况就是这样,我也奈何不得众百姓啊。

从艺术风格来看,《螺湾贾棹》最主要的特色就是现实主义笔法,以汉乐府诗风和杜诗直面社会为仿照,对书写对象进行白描直叙,使人对作品有真实自然的感觉,写河,写船,写商,写民之疾苦,跃然纸上。从修辞手法来说,运用了多处的比喻,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如:用碧玉比喻沙河的美丽,用星辰比喻商铺的众多,用雪比喻棉花蚕茧的净白,用沉疴比喻农家的贫穷等,从而增加了诗文的感染力。

这首诗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六句写盛景,抒发其赞美和热爱;下部分八句写民情,倾诉其同情和无奈。既表现了一位正直的封建士大夫关注民生、体恤民苦的思想情感,更难能可贵的是给后人留下了一幅碧水清流、翠绿满目的风景图,一帧船桅林立、繁花似锦的人间画,的确是一首引人遐思、回味悠长的风情诗。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