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一代德星陈寔病逝于家中,消息传开后,“闻者莫不痛哭失声”。于是,两汉历史上最为轰动的一场葬礼,在陈寔的老家颍川郡高调举行。
这天,前来奔丧的人就达三万人之多,几千辆车把颍川的道路都挤满了。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数百名高官执子孙礼,为陈寔披麻戴孝;左中郎将、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为陈寔撰写碑文;大将军何进代表皇帝,派专使前往颍川致悼词,称他“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一
陈寔,字仲躬,东汉颍川郡许(今长葛古桥)人。年轻时在县上做吏员,公事之余,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手不释卷。县里出了这么一个上进青年,县令邓邵很高兴,就推荐他到京城上太学。
元嘉二年(152年),陈寔出任太丘(今河南永城)令。官虽不大,但影响非常大。而陈寔的一世清名,也正是从当太丘令开始的。
陈寔为官清廉,据说他赴太丘上任,全家是坐牛车来的。随车带着弹棉花弓、纺车等日常生活用具。后来,拉车的母牛产了小牛,陈寔认为小牛是吃太丘当地的草料长大的,坚持将小牛上交官库。至今,太丘仍传唱着一首民谣:“汉吏盛传陈寔公,牛车共挽带花弓。牛生一犊仍归库,雅化德风千古称。”
陈寔理政,主张德化劝慰,多施仁爱,安民而不扰民。相传,他经常让夫人坐上牛车,带上花弓、纺车,劝农耕织,使民勤劳持家。辖区内的老百姓很快就安定下来,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邻县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要求迁入太丘县境内生活。
陈寔心善,对生活中的恶人却不迁就。有一次,有强盗杀死了一个财主,他带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听到有一个女人生下婴儿抛弃不养,他立即回头处理弃婴一案。有人劝他说:“盗贼杀人的案件重大,应该先去查办。”陈太丘却说:“不是这样。盗杀财主,不如骨肉相残性质严重!”
无独有偶。有一天,一个小官吏向他请假,谎称自己的母亲生病了。陈寔后来知道这个小吏是在说谎,就把他抓起来打个半死。主簿觉得这个判罚太重了,就委婉地提醒他再查一查。陈寔头也不抬地说:“不必查了。他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没有比不忠不孝更大的罪了。”陈寔治县有方,“循良吏”的名声就在朝野传开了。
二
陈寔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从太学毕业后,到阳城山住了下来。当时,刚好许县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正在办理此案的杨吏认为陈寔有重大嫌疑,立即派人把陈寔从山中抓来审问,又是拷打,又是刑逼,招数用了不少,也没审出个子丑寅卯来。最后,陈寔被无罪释放了。几年后,陈寔做了督邮,专门负责评定颍川郡所属各县官吏的功过。按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报复杨吏的机会,然而,对当年之事,陈寔不仅不计前嫌,还委托县令对杨吏多加照顾。他真诚地说:“当年之事,也不是杨吏原意,如今案情早已水落石出,想必杨吏也痛悔不已。过往之事,就让他顺水东流吧。”他以德报怨的宽广心胸让后人慨叹不已。
桓、灵时期,宦官势力日益强大,但他们与朝中的士大夫和名士形如水火。有一次,太监头子张让的父亲死了,灵柩运回原籍颍川安葬。葬礼上,朝中享有清名的士大夫一个也没有去吊唁,这让张让很没有面子。这时,陈寔居然大大方方地出现在了张让父亲的葬礼上。陈寔的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了士大夫们的鄙视和公愤,也让他一时背负了汹汹的骂名。后来,发生了党锢之祸,陈寔凭借与张让的这点交情,保全了许多名士,其中就包括后来官至三公的朝廷大员。这时,人们才真正明白了陈寔的良苦用心,对他更加敬重了。
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事件”株连众多,连陈寔也未能幸免。许多人大都选择逃走或是请求赦免,唯独陈寔主动请求坐牢。他大义凛然地说:“我不进监狱,众人就没个了结。”党禁解除后,朝廷多次征召陈寔入朝为官,他都坚辞不就。光禄大夫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都会叹息说:“像陈寔这样的人都没有登上公卿之位,我们真是受之有愧啊!”
三
党锢之祸之后,陈寔厌倦了官场,就到郾城新店台西村附近隐居。陈寔在郾城的声望极高,非常受人尊重,人们要是有了什么争讼,大都会请陈寔来评判。只要是经陈寔出面调解的纠纷,争论双方都没有怨言。于是,郾城一带的乡民感叹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在台西村,有两件与小偷有关的事情,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
有一次,村西头竹匠的母亲卧病在床,家里却无钱医治。为了给母亲治病,竹匠铤而走险,翻墙越院,到陈寔家的竹林里偷竹子,被当场捉住。了解实情后,陈寔不仅没责罚他,反而送了很多竹子给那位竹匠,让他编织物品卖钱,给母亲治病。
有一年,台西村周边闹起了饥荒。为了填饱肚子,有人就被迫做了窃贼。一天晚上,一个窃贼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准备伺机行窃。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穿好衣服,然后,他把儿孙们全部叫到自己跟前,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就是坏的,只是养成了坏习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你们现在往上看,我们房梁上的这位君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窃贼大惊,吓得赶快从房梁上跳下来,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你沦落如此,可能是因为贫困。以后你克制自己,返回正道。”说着,他命家人取出两匹丝绢,送给了窃贼。窃贼十分感激陈寔的义举,后来果然改掉了坏毛病,成了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梁上君子”一词的由来。陈寔感化盗贼的故事在郾城传开后,当地再也没有发生过盗窃案件。
清朝乾隆年间,新店人在距凌云台东南约五十米处,修建了一座“无梁亭”。“无梁亭”,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房梁,不但没有房梁,就连一根木料也没有,用的全部是砖瓦。当地群众说,“无梁亭”是为纪念陈寔恩赐盗贼的功德而建的。“无梁”,意指梁上君子没有藏身之处,这里面暗含着“天下无贼”的太平理想。对此,有人写诗赞道:“凌云烟锁几经秋,文范先生在此留。窃竹穷民无病涉,投梁君子有恩酬。”
四
陈寔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他的儿孙们。《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陈寔与朋友相约,一同去办事。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还不来,陈寔就一个人径自走了。过了一会儿,朋友来了,陈寔的大儿子元方正在门外玩耍,朋友就上前质问。元方义正词严地回答:“你不守信用,而且还非常无礼。”
有一次,有客人到陈寔家闲谈。陈寔和客人在谈事,让他的两个儿子元方和季方烧火蒸饭。两个孩子对大人谈论的事非常好奇,就偷偷跑到窗外去听,结果忘了在锅里放上竹箅,米被煮成了粥。陈寔问原因,两个孩子如实交代。陈寔问:“你们可曾记得我们谈论的内容?”两人便把听到的话交替说给陈寔听,一句话都没有漏掉。陈寔高兴地说:“好样的,煮成粥就煮成粥吧,何必一定要蒸干饭呢?”有人问陈寔:“元方和季方这两个孩子,谁的德行更好呀?”陈寔笑了笑说:“不分上下,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难兄难弟”的成语,就这样诞生了。
陈寔和他的儿子陈纪、陈谌,名重一时,父子三人被称作“三君”。陈寔的孙子陈群,后来成为曹魏的三朝元老。此外,陈寔还与颍川郡的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有一年,陈寔带着两个儿子陈纪、陈谌及小孙子陈群驾车拜访荀淑,荀淑设宴款待,荀淑的八个才学出众的儿子侍陪,两家宴饮甚欢。这时,朝中太史夜观天象,说:“德星汇,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时京都洛阳距颍川380里,德星正好应在陈荀两家身上。至此,陈寔除了有“陈太丘”这个雅号之外,又常被人称作“德星”。
五
陈寔的墓地有两处。一处位于长葛市古桥乡苑店村东,墓冢占地177平方米,高7米,墓苑占地约4667平方米。一处位于郾城西北17.5公里的台王村东北,即凌云台与九女冢之间。可惜,此墓葬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扒掉了。然而,根据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人去世后,多半是要叶落归根的。我猜想,郾城新店的陈寔墓可能只是一个纪念塚。
对陈寔怀有景仰之情的,还有河南永城的老百姓。在永城的陈寔公园里,有一座总高3.6米的陈寔铜像。“霜压苍松冷韵长,荒祠异代祀循良。聚星盛事传千古,化盗仁风被万方。尝听黎民歌惠泽,时来野老颂甘棠。乡人共畏陈君短,党禁书成亦不妨。”在人们的心目中,陈寔的仁者懿范仍然像刚劲的风,吹过中原大地,时时给予我们智慧、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