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湲
秋雨绵绵,一场秋雨一场寒。庄稼地里风声雨声呼和着生长的律动,宛若瀑布般轰鸣作响。又到了一年一度秋收的季节,温县段村老秦家垆土地的山药长势喜人,生机盎然,预示着丰收在即。
一夜雨声不断,从夜色中传来阵阵雷声。千万条雨线抽打着地里的叶蔓,催促它们快快成熟。天刚放亮,秦鸿凯就冒雨来到了自家的山药地。他是老秦家百年老字号文元裕第十一代传人。放眼望去,地里仿佛一片绿洲,山药蔓在温润的雨中油绿发亮,似潮水般一波一波地涌来。他深深吸了口气,扑鼻而来的清香,让他神清气爽。他仿佛听到了山药叶蔓兀自生长的声音,所有的辛劳都化为云烟。
雨已经停了,滞留在蔓叶上的水珠在滚落,一滴滴渗入山药的根部。这是一场及时雨,被浸润的泥土泛着泡沫,传递出地下生长的讯息。在风雨的涤荡下,白煞煞的山药花枯萎了,地下的茎块正在膨大,充满狂热的生命力。同时,地上的藤蔓叶,腋间发育出许多珠芽,俗称山药豆或山药蛋。它们簇拥在一起谈笑风生、打打闹闹,渲染着秋意的浪漫。
评价中华大地本草产地及优劣的明朝医书《本草蒙荃》说:“山药,惟河南怀庆者独良。”换言之,温县怀山药是最好的山药,而垆土铁棍山药是怀山药中的极品。山药富含淀粉、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和山药多糖、皂甙、氨基酸等药疗成分,且吃起来雪香酥腻,口感极佳,从而享誉大江南北。正宗的铁棍山药表皮颜色微深,上面有像铁锈红似的痕迹,这是由于土壤里所含的微量元素铜锌离子造成的。
地处豫北平原西部的温县,南滨黄河,北依太行,属黄河和沁河冲积平原。黄河沿途带来的各种微量元素,在这里沉淀聚集,从而养育了肥沃的土壤。垆土指黑色或红色土质坚硬而黏土含量大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怀山药的高品质。
传说古时候,古怀庆府一带有一个叫野王国的小国。由于国小势单,常常被一些大国欺凌。一年冬天,某大国入侵野王国,来势汹汹,锐不可当。野王国的将士们同仇敌忾,拼死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节节败退。他们被逼入深山老林中,偏又遭遇狂风暴雪,敌军封锁了所有的关口,欲将野王国的军队困死在山中。
冰雪漫野,地冻天寒,将士们饥寒交迫。但是正当绝望之际,有人发现一种植物的根茎能吃,味道甜甜的、麻麻的甚是可口。这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士兵们纷纷挖掘其根茎充饥,并且很快恢复了体力。说来也怪,就连吃了藤蔓的战马也充满精力,变得剽悍而狂野。将士们骑上战马,冲出重围,一举夺回失地保住了家园。人们为纪念这种无名植物,给它取名“山遇”。随后“山遇”在怀庆府一带被人们广泛栽种并食用,人们发现它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遂更名为“山药”。
文献记载,山药又名薯蓣,原名薯豫。据宋朝医书《本草衍义》载:因避讳唐代宗名“豫”,改薯蓣为薯药。后因宋英宗名“曙”,又改薯药为山药。薯蓣始载于我国最早的医书《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我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734年,薯蓣被作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至清朝末年一直是皇家御用佳品。清宫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就特别喜欢怀山药制作的点心——八珍糕。
老秦家早在300年前,靠经营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和怀菊花)及贸易往来起家,是远近闻名的怀商世家。2013年,秦家老宅在翻修时,找到了一块300年前的商号匾额,题有“文元裕”三个行楷大字。这是一份血脉遗产,让老秦家倍感鼓舞和欣喜。秦鸿凯是第十一代传人,他身负重托,因此也格外用心山药的培育和种植。
山药自春种发芽到秋收出土,他每天都到地里去查看,就像视察他的军队似的,目光严肃而亲切。山药蔓在夏季生长很快,闪亮的叶子在阳光下轻轻摆动,释放出多姿的神韵。霜降开始气温骤降,千里沃野上枯叶飞舞时,植物生长进入最绚烂的季节。山药地里叶蔓渐渐枯萎,金光烨烨满地灿烂,琥珀般的山药蛋咕噜噜挂满藤蔓。地下传来熙熙攘攘的声音,预示着山药可以挖掘了。
遵循着大自然的轨迹,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我们总是在新春季节里播种希望,于岁末寒冬中典藏成果,并且能在无尽的时间洪流中,体悟到生命价值的深层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