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8月31日 星期

音乐演绎的华彩人生
——走近作曲家周晓东
个人简介
周晓东,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本科学士学位,高级讲师职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漯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漯河实验高中音乐教研室主任,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兼职副教授。近年来,创作歌曲数十首,分别获得河南省歌曲创作一等奖,漯河市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其中作品《沙河汉子》《中原夯歌》分别获得河南省歌
图为由周晓东老师作曲的《沙河汉子》,由歌手张继伟在2017年“群星耀中原”河南省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中演唱。

■文/本报记者 孙永辉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走过历史的遥远,开垦未来的诗篇,在那美丽的沙河岸边,有一颗明珠光辉灿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流师范在创建……

听到《漯河师范校歌》婉转悠扬的旋律,相信沙澧大地不少从漯河师范走出来的学子,都会心潮澎湃,校名已不复存在,但青春岁月却铭刻在怀。这首歌的作曲者就是周晓东,这是他从河南大学音乐系毕业、到漯河师范任教时的作品,也是他小试牛刀的处女作。

周晓东,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系,本科学士学位,高级讲师职称。现实验高中(原漯河师范)音乐教研室主任,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兼职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漯河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我只是个音乐爱好者,从来没想过要当音乐家。”记者见到周晓东时,他坦诚相告。只不过,他对音乐不是一般的爱好,而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这种兴趣和动力,让他从戏剧团一个临时救场的笛子演奏者,一步步成长为精通乐理、擅长作曲和指挥的音乐家。

单簧管“吹”开音乐之门

1960年2月,周晓东出生在周口地区太康县老塚村,父亲从原河南艺术学院毕业后,在太康县道情剧团当导演。小时候的他,在戏院里边看父亲导戏学员排演,边听乐队伴奏。利用排练休息的时间,他也喜欢摆弄摆弄乐器,尤其是对有几个窟窿眼就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笛子更是情有独钟。

那时候,一场戏一演就是几百场,戏曲的旋律耳熟能详,笛子摸得多了,也能吹出声了。有一次,吹笛子的人有事请假,他就被几个人邀请过去救场。锣鼓敲过,大戏开场,他居然能跟上节奏。

一次跟随父亲外出演出交流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宝贝”,一件西洋乐器——单簧管,和笛子比起来,它的孔眼更多,演奏起来更复杂,只不过是件破的,已经好久不用。周晓东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过来,刮掉锈迹,修理好簧片,单簧管又能发出浑厚圆润的声音了。

父亲告诉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什么事不能只是一时的喜好,要学会坚持,功夫在于绵延不间断。没有老师,他就自己摸索。在剧团附近的一个人工开挖的池塘边,他真正做到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数九隆冬雪花纷飞的夜晚,在湖边练习的他,因为过于投入,忘了回家。深更半夜,父亲找到了湖边,看到了满身雪花专心练功的儿子,对艺术要求甚高的父亲对他只说了一句话:“儿呀,你练傻了吧。”

适逢周口棉纺厂招工,父亲也想让他找个今后的吃饭门路,他就去应聘了。主考问他有什么专长,他说会吹单簧管。主考二话没说,当场就把他当成艺术人才录用了,并给他买了一个崭新的单簧管和专业乐谱回来。他的职责是机修工,除了修理机器,他就躲在仓库里继续苦练。

新买的乐理书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蝌蚪”实在看不懂,这让他意识到了接受专业学习的必要性。父亲帮他找来单簧管老师,让他继续提高技艺。1982年,他如愿考入了河南大学音乐系。

在音乐的世界里逐梦前行

走进大学的校门,开始系统接收音乐知识的学习,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只可惜,那时的河大音乐系,单簧管是个冷门,全校就他一个人学习,也没有专门的单簧管老师,只能从校外请老师代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周晓东发现,有一个艺术门类在社会上普及率高,这就是钢琴。于是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学习钢琴上。专注,是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学出名堂,是他艺术追求的目标。在钢琴的学习上,他的“痴”劲儿、韧劲儿再次爆发,生活呈“一线三点”,寝室—食堂—琴室,经年累月,循环往复。在日积月累中,他的钢琴演奏技艺日臻成熟。

音乐系要从全体学员中公开选拔五名作曲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经过视唱、听音记谱等多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周晓东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在作曲系进行了和声学、配器法、多声部协作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走出校门,周晓东被分配到当时的漯河师范工作。在做好音乐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组织成立了校军乐队,由老师带头学习乐器,而后再教会学生。强将手下无弱兵。组队时间不长,漯河师范军乐队的演奏技艺就进步神速,不仅在学校的重大活动中崭露头角,还频频应邀到校外参加重要活动或展演。

在工作之余,周晓东也一直在进行歌曲创作。他的《漯河师范校歌》唱红了沙澧大地,把对青春的记忆唱到了成百上千个漯河师范毕业生的心理。他还为一些企业创作了众多企业歌曲。

近几年来,随着创作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创作技巧的日渐精湛,他的创作进入高产期,《沙河汉子》《中原夯歌》《放歌漯河》《环卫工人之歌》《圆梦》等一首首新歌相继推出,并广受好评。有不少作品获得河南省歌曲创作一等奖、漯河市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等奖项。其中作品《沙河汉子》《中原夯歌》分别获得河南省歌曲创作一等奖,河南省委宣传部第六届、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曲奖,他还长期担任漯河市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音乐统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中,周晓东要么参与各合唱队的艺术指导,要么担任指挥,要么担任评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周晓东新作频出,往往很快就能引起强烈共鸣,原因就在于他对沙澧这方沃土的一往情深。他的作品中,融合了河南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地域特色鲜明,尤为漯河的父老乡亲所喜爱,这是周晓东作品的最大特点。再者就他的作品大气、奔放,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他的作品《沙河汉子》采用起承转合的民族调式音乐写法,气势磅礴的曲式框架,表现了沙澧儿女务实重干奋发图强的热情和豪迈,词曲结合相得益彰,河南音乐元素亲和感人,旋律中大跳音程的运用,使音乐的流动性更强、更大气,画面感十足。他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民歌为主,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用音乐放歌沙澧崭新时代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时代给予我们光荣与梦想,更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在采访中,周晓东告诉记者,艺术追求永无止境,音乐创作要与时代接轨。作曲家的使命与担当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用老百姓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创作,用音乐讲述漯河好故事,弘扬时代主旋律。

人逢喜事精神爽,小曲不哼嗓子痒。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走近群众,用音乐准确、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在全面实现小康伟大进程中的创新创造和精神风貌,生动展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新追求、新成果,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更好的推介漯河形象,是周晓东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激发周晓东创作欲望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漯河组建了两支民族管弦乐队。因为漯河以前没有组建过专门的乐队,他的作品没有排演的平台,压抑了他的创作热情。现在,终于有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创作热情迸发的他,正在以新农村为主要创作题材,加紧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为漯河老百姓所喜爱的器乐作品,助力乐队的演出、推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音乐的需求,点赞崇文尚德、务本图强的沙澧新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