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军
前不久,有一档电视栏目的记者在街头做一个题为“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的调查。坐在一旁的八岁儿子好奇地问道:“妈,咱们家的家风是什么?”
“家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记忆中,父母好像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个词。
我的父母都是朴朴实实的农民,他们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却用无言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记忆中,奶奶从来没给过妈妈好脸色,原因就是妈妈生了三个女孩,因为没能为我们家传宗接代,妈妈就好像有多大短处似的。但平时,无论奶奶怎样刁难,她总是能忍就忍,尽管时时处处受尽委屈,可每次吃饭时,只要做好饭,妈妈总会把第一碗饭准时给奶奶端过去,几十年如一日。奶奶年迈生活无法自理时,妈妈做得比亲生女儿还要好。有亲戚对她说:“你婆婆年轻时那么对你,你现在咋还对她那么好啊?”妈妈总是说:“就是亲母女也有拌嘴的时候,谁家舌头不磨牙呀!她老了,还和她计较恁多干啥,再说,我又能伺候她几年呀!”孝顺老人是母亲种植在我脑海的第一缕记忆。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每次家里来了要饭的乞丐,无论条件有多紧张,遇到吃饭时候,妈妈总是把热饭热菜给他们盛上满满的一碗。有时候碰到挑剔的乞丐,他们不要吃的,非得要钱,这时妈妈总是力所能及的给他们,少则几角,多则几元。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我们姊妹几个平时都很少有零花钱,所以我们看不惯,就拿在外面听到的消息对她说:“人家都说那种要钱的乞丐是骗子,你别总是人家一要钱你就给。”可妈妈总是一脸坦然地说:“管他哩,万一人家真的有困难,只当给人家帮个小忙,就算是假的,就咱那俩小钱他也发不了财。”做一个善良的人,是妈妈给我上的第二堂课。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谁家有壮劳力是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可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父母的肩头。为了不落人后,别人六七点下地能做完的活,妈妈常常四点多都要起来,不等不靠,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家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这让别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直到现在,虽然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可她依然闲不住,每天忙忙碌碌,比年轻人还有活力。勤劳,是母亲留给我的最深印象,也是给我上的第三堂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往往是父母。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短短的一句话,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反映出家风的代代传承。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讲过深刻的道理,他们没有念过多少书,也不懂得什么是“言传身教”,但他们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也正用实际行动来教育我的儿子,做一个孝顺、善良、勤劳的人。也许,若干年之后,我的儿子也会这样教育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