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9月27日 星期

漯河小城


■卫俊哲

漯河很小,小到可以独善其身,小到可以岁月静好,小到装不下年轻人远大的志向。在这座小城里,几乎没有乘车一个小时到不了的地方,几乎没有转三个弯还不认识的人。但当你从她的身体中脱落,剥离,再次遥望之时,却又会发现她很大,大得可以藏得住你全部的情绪与心思。她没有什么特色,没有大漠孤烟,有人也许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但她又如此独一无二,当走近她时,你会发现每一寸土地之中都有独特的印记。她有历史,有文化,一笔一画地认真雕刻着记忆,待时过境迁,那些质朴的纹路反会被时间冲洗得愈发清晰——因为世界上只有一座城能让我们念念不忘,她的名字叫故乡。

漯河的美景十分有九分都在水上。在每个清晨,放眼望去,水面是白茫茫的雾气,沙澧四岸多植垂柳,有的枝条俯身亲吻着水面,将一抹抹翠绿点入水中,时而微风轻捻,疏影荡波,碎成闪闪的一片,随波光明灭颤动。不久,又见晨旭初辉,一盆艳丽的红色被泼入河中。沿河谁家的鸽子放出来了,白色的一群,绕着河流一圈一圈地盘旋,不时咕咕咕地叫上一阵。河畔的草丛中,白鹭侧身梳理自己洁白的羽翼,忽而腾空而起,紧压着河面滑行而过,翅尖几乎要碰到河水。漯河的鸟类繁多,有麻雀、喜鹊、戴胜、翠鸟等叫得上名字的,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此刻皆躁动起来,从天空到水面,响成一片。漯河沿河修筑河堤,1994年,清华大学为小城规划了景观和绿化图景,2014年,漯河河堤的景观绿化景观完成。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燕鸣莺啼,举目碧空如洗;桨动鱼跃,俯照金光粼粼。春则群芳烂漫,绚烂缤纷,斗艳争奇,香溢满城;夏则高树成荫,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又伴夏虫聒声,时断时续,如酣梦呓语,落雨繁密;秋则丹桂流香,落木萧萧,红叶漫道。天高地迥,商风万里,不觉孤立怅然,神思无限;冬则行人渐稀,白雪铺延,或河流冰封,上下一白,寒雀时鸣,寂寂清清。漯河四季分明,景物也随季节各异,唯独河水始终如一,构成每一幅风景画的底色。

有水必有桥。仅在市区,就有大小桥梁二十余座,平行排列,相距很近。这些桥梁便利了交通,也将漯河分成不同的区块。每到夜间,座座大桥华灯通明,流光溢彩,与河堤两岸的灯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往来车辆次第而过,亦如沙澧河水一般,静静流淌,涌动不息。

水总是在流动,漯河,也像水一般,是流动而来的。“寨里”的漯河人喜欢自诩为“城里人”,他们的祖上是最原生的漯河居民,那个时候,城市还没有建立,仅有一寨,取名源汇,在其外便是农村。今天的寨里繁华远去,凋敝破旧,早已从“村中城”变成了“城中村”。漯河自古便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水旱码头,各地商贾游人多聚于此,或经营买卖,或游历暂歇。“舟行此焉簿,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当时风流云散去,唯余青柳伴潮生。随着河运的衰落,码头繁华早已不在,漯河港却即将通航。

漯河很年轻,从1986年建省辖市至今,刚刚三十而立;但漯河又很老,老到可以溯洄九千年的时光——我时常惊叹于这种古老与悠久,不似一个年轻的城市所应拥有,但中原大地一向就是一个孕育奇迹的地方。贾湖遗址,启华夏文明之先河;七音骨笛,将人类的音乐史向前推进了三千年之久,惊艳了世界。春秋之际,孔子周游列国,北渡舞水;桓公召陵会盟,霸业中原。汉初樊哙,鸿门闯帐救主,以股肱之位,封侯舞阳;更始刘秀,郾城重募兵马,率三千死士,大破昆阳。东汉许慎,仰屋数载,潜心雕镂,著成《说文解字》一十四篇,“字圣”之名,永垂青史。许慎也成了漯河的名片与标签,被供奉在漯河的记忆殿堂中。

“夫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告诫,回响在每一个漯河人的心中——传承文字,传承文化,传承文明。

隋朝小商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敞肩单孔石拱桥,比赵州桥早了四十多年。它屹立了千年,肩驮着古今的巨变,商河畔的流水不舍昼夜,商桥上的月光依旧如初,但沧海成桑,深谷为岭,几度离合悲欢,物是人非。

1945年8月,日寇投降,这片被硝云弹雨浸淫已久的中原大地,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漯河,被选作全国16个受降点之一,接受日军投降。1945年9月20日,第五战区司令刘峙代表中国政府,于山陕会馆接受了侵华日军2971部队司令官鹰森孝中将带领的31560名日军官兵的投降。十里长山峰喋血,千秋浩气日贯虹。率土同庆,大地维春,为记燕然之功,悼将士英魂,遂建受降亭,立碑以记此事,昭后人。亭仿龙塔古篆,石狮护卫,六角飞檐,高柱雕画。亭内有四块碑文,正碑由刘峙所书金色正楷——“受降亭”三字,旁有“受降亭记”、“建亭记”、“抗战祝胜词”三篇碑文,分由时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中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司法院院长居正三位国民党元老题写。一座亭,一段史,两行泪,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也歌颂着民族的坚韧——于死亡前脆弱,于大义前坚韧。这是中原的气概,这是民族的魂。

■心灵漫笔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