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青
我们在日常读书时,要想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就必须努力实现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达到与作者心灵沟通,才算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努力创设课堂学习情景,让学生扮演所学内容的历史人物,对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一次感同身受的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在处理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这部分内容时,采用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初中历史教材古代史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理解并掌握好相关内容,对于后续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想方设法引导与组织学生把商鞅变法相关内容学习好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商鞅变法内容本身的意义。
商鞅变法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经济方面:一是废井田、开阡陌;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三是统一度量衡。尤其是度量衡的统一,使得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政治方面:实行二十等爵制以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郡县制;定秦律,并为此“燔诗书而明法令”,其目的就是富国强兵。
由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到当时的宗室贵族、士大夫、商人、地主、平民等不同阶层。针对不同的变法内容,来自各阶层得支持或反对程度各不相同,甚至为后来的车裂商鞅埋下伏笔。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能准确记忆,我采取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以便让学生加深历史学习的印象。
首先是将学生划分为宗室贵族、士大夫、商人、地主与平民等五个阶层的扮演者,然后让扮演各阶层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分别学习、讨论商鞅变法的内容。在他们讨论的时候,要求他们紧紧围绕本阶层人员的切身利益,研讨他们所代表的的阶层人士对变法的哪些内容予以支持,同时把支持的理由加以阐述;对变法的哪些内容予以反对,同时把反对的理由表述清楚。
当这样的课堂讨论任务布置下去后,可以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活跃异常。学生们在代表本阶层人士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代表不同阶层的学生就变法的某些内容所进行的激烈辩论,远远超出了我的预估。在学生们充分讨论、发言后,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对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们达成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这一学习目标。同时,结合学生们代表本阶层人士进行发言乃至激烈辩论这一实际情况,及时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养成看问题要有大局意识的素养,要有国家与民族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仅仅从个人的小圈子利益出发看问题,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进步,甚至会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跳出局部看整体的习惯,以谋求整体利益为己任,才是一个人应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种以历史人物角色学习历史的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时间的把控方面,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为了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牺牲一些教学进度也是值得的。
作者单位:漯河市外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