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艾萍
青春是一片浩瀚的海,一条奔腾不息的河;青春是一首飞扬的诗,一曲欢快流畅的歌。青春是美好的,然而,我们的青春之轨,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那个初冬,突然发生了改变。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六日,人声鼎沸的漯河火车站锣鼓喧天,彩旗飘荡。高音喇叭里反复播送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知青们胸佩红花,身背行囊,在亲友们的簇拥下登上欢送的卡车。车站上空,不时浮荡起鞭炮声、嘱托声和人们低声的饮泣。我被裹挟在人群中,却始终不敢与母亲那盈满泪花的目光对视……那时,我不足十七岁,正值青春芳华,曾经幻想着要当歌唱家、作家……为圆青春之梦,毅然放弃部队内招的机会,随父母从广州回到家乡,转入漯河二中。原以为,在这里可以放飞理想,振翮高翔,继而步入高等学府的殿堂。未曾想,等待我的,却是百转千回的人生苦旅……
叶县甘刘,是我人生的第一座驿站。在那里,我了解了农村,亲近了农民,播撒过青春。当过生产队记工员、公社广播员……在那些远离亲人和故土的日子里,乡亲们用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深深地感染、滋养了我,使我受益终生。曾经的沧海桑田,尽管在之后的峥嵘岁月中饱经淬炼和磨砺,而“知青”和“甘刘”,却像一道刺青,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痕……
为了缅怀和纪念那些已逝的青春和岁月,2011年,我的长篇小说《水流云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又遂将其改编成五十集电视连续剧《相遇在花开时节》——作品以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为背景,书写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事业、婚姻和爱情……
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回去看看”已成为萦绕在广大知青心间的一份渴想。为圆这份夙愿,大家相约重聚沙澧河畔,不想一谋面,却禁不住相拥而泣。与其说,这是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和远行,不如说,这更是对那段难以言诉的知青岁月的怀想和追忆。
悠悠五十载,弹指一挥间。当我们再次踏上这条回乡之路,已是皓首之年……往事历历,仿佛就在昨日——难忘那一日,乡亲们敲锣打鼓,像迎接远方的宾客一样,拉起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难忘在那理想破灭、前程渺茫、生活困厄之时,乡亲们用他们的质朴和良善,将我们悉心收养;难忘割麦、打场,挖灰河、修铁路,拉煤、烧砖,自力更生建新建队时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难忘每当夜幕降临时,我们久久地仰望着东方,一遍遍吟唱着《远飞的大雁》,托雁儿捎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难忘月光下、被窝里、煤油灯下,我们秉烛苦读,不甘命运沉沦的身影;难忘在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中,我们毅然选择了勇敢和坚强!
那日,得知我们要来,村干部和乡亲们早已迎候在村旁。没想到,时隔几十年,不少乡亲仍能清晰地呼喊出我们的名姓——手拉手,怎奈一万八千多个日夜的魂牵梦萦,未开言,不觉已是老泪纵横。
但见,整洁的村容村貌,开阔的文化广场,笔直的水泥路、柏油路……美丽乡村建设,早已让甘刘改变了昔日穷僻的模样,旧貌换新颜,眼前的变化,确实远远超乎了我们原有的想象。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县扶贫政策的强力扶持、推动下,村“两委”班子带领乡亲们踏上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富裕之道——村里致力于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服装厂、矿山机械配件加工厂等,村民足不出户便实现了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部享受了基本养老金待遇;5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抚今忆昔,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望着仅存的两间知青新建队旧址,触景生情,怎不激荡起我们心中青春记忆的浪花千万层?
回望那段已然远逝的青春,不禁浮想联翩。时值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感怀和祭奠那段已逝的青春岁月,并以此献给共和国的同龄人和为共和国大厦无悔奉献的知青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