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

聆听豫剧沙河调的前世今生

余飞老师倾情讲解。
精彩处,听众鼓掌喝彩。

■文/本报记者 陈思盈

图/本报记者 胡鸿丽

漯河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漯河的戏曲。沙河调这个豫剧流派,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创造并流传下来和能代表的,而是一代或几代人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个艺术流派并传承到现在的。它当然也不是只在一个或几个地方诞生和流行,之所以以“沙河调”命名,说明它的诞生和流行区域是在绵延千里的沙河流域。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并走近豫剧沙河调,11月10日上午,由漯河市社科联和漯河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在西城区漯河市文化馆一楼小剧场举行,知名剧作家、漯河日报社原副刊编辑余飞以《豫剧沙河调的前世今生》为题,从沙河调的起源、沙河调的前身、沙河调在漯河初具雏形、沙河调流派的保留剧目、沙河调的声腔及音乐特点、沙河调流派中的“角儿”、沙河调的绝活等方面,对豫剧沙河调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

沙河调的起源

沙河调得名之前,应该是在“南阳梆”、“罗戏”、“眷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有着自己特色的剧种,但它当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当地艺人习惯地叫作“本地梆”;只不过是在流行的过程中,艺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渐渐去掉了“南阳梆”原有的高八度拖音,接受了后来进入漯河的其他豫剧流派的演唱特点,而使“本地梆”逐渐成形。余飞说,“本地梆”出现的时间,从现查到的资料看,至少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661),郾城就有梆子戏班活动了。再加上其他资料佐证,梆子戏在漯河的演出活动应该是1840年前后。

关于沙河调这一称谓的提法,据记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河南文化界开始酝酿豫剧的流派特点,当时的戏剧理论家、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的冯纪汉先生,在一次省文艺界座谈会上根据流传地域、演唱个性和演员、演唱特点,而提议把豫剧归纳为“豫东”、“豫西”、“沙河”、“祥符”四大流派,并得到文化界、戏剧界的广泛认可。而最早见诸文字的则是河南戏剧理论家马紫晨先生于1963年2月19日出版的《豫剧源流初探》一书。由此可见,从“本地梆”到沙河调,自清中叶一脉相传直到今天,其起源、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沙河调在漯河初具雏形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漯河活动的剧种和戏剧班社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梆子戏班有两个,一个是在郾城县城的“五班戏”,另一个是漯河镇的“四街戏”。从漯河市没有公开出版的《戏曲志》上可以看到的是:“在清光绪年间,光郾城县城就有五个梆子戏班,不但源远流长,且极负盛名,但究其何时成立,已无证可考。”在这些资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在清光绪年间,郾城县衙门中的“八班十房”成立和管领着五个戏班,群众习惯称之为“民壮家戏、快家戏、捕头家、皂家和十房家”。后来由于清王朝的覆灭,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戏班也渐渐瘫痪。后有一杨姓士绅出面将五个戏班合并成一个,取名“五福班”,班社就设在小南街马王庙。此时的“五福班”虽然多了个“福”字,但群众还是习惯地称为“五班”。到了民国十六(1927)年,五班戏还在郾城。

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和漯河火车站的建成使用,商业的日渐兴盛导致了郾城县城生意的日趋东移。为了糊口的艺人们自然也流向车站一带谋生,五班戏班社就也在某一天从郾城县城来到漯河,在这里得到了屠宰业、大车业等商家的赞助,改名为“共和班”的同时,就在漯河市区落户了。不过,虽然改了名字,群众仍然习惯称之为“五班戏”。

漯河“四街戏”始于何时,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末民初由郾城“民壮班”演变而来,一说是系漯河镇(寨内)的老戏班。四街,原指寨内的东大街、顺河街、北大街和南大街。据说到了民国十五年后不但包括了牛行街,还有的说有牛王庙街。总之,最初是四大街的商家共同出资赞助而成立的戏班,所以叫“四街戏”。

“四街戏”和“五班戏”基本上同时在漯河一带活动,两个戏班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粗犷火爆、激越高亢、夸张热烈,乡土气息浓郁,散发着醉人的泥土芳香,所以深受老百姓喜爱。1951年,“四街戏”(兴盛班)与“五班戏”(共和班)及后来的“景乐班”合并,成立了漯河市豫剧团。

沙河调流派的保留剧目

沙河调传统的部分保留剧目不但其他剧种、流派绝无仅有,甚至其内容的革命性也是其他剧种、流派所没有涉足的。这些,仅从其保留剧目《大闹雷音寺》中李自成的唱词即可见一斑,类似的戏还有《齐寡妇造反》。

沙河调现在还在演的《黄鹤楼》和《韩信拜帅》(又叫《斩英盖》),这两出戏里没有一个旦角,也就是俗话说的“单鞭”。

沙河调到底有多少保留剧目?据前两年才故去、曾被观众送号“扯烂蟒”的沙河调老艺人常毛先生生前说过,仅他全本会背的戏就多达三百多出。而现还健在的张自立先生不但自己能演,而且全本会背的也有二百多出。

沙河调的声腔及音乐特点

在沙河调流派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它独具特色的保留剧目外,更是由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和他们独具个性的声腔、表演,构筑了该流派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同时,他们也在该流派的发展和成熟中张扬了各自的艺术个性。

沙河调较之其他流派而言,是以夸张、粗犷、高亢、激越和气氛热烈为特色的,并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像九曲十八湾的大沙河一样,有着宽广的胸襟,能够接纳一切涓涓细流,所有的戏剧种类在这里都能被吸收融化,然后浑然成一体。

沙河调流派中的“角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沙河调唱出的名角儿可谓是灿若群星。

自靳凤枝始,漯河的舞台上开始有了女演员登台。她主演的戏有《大祭桩》《刘金定下南唐》《五凤岭》《反长安》等。徐艳琴先后主演了《玉虎坠》《洪月娥背刀》《老征东》《樊梨花征西》等。安金凤所扮演的秦香莲、窦氏女、周凤莲、胡凤莲、白莲花、花木兰、麻疯女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演现代人物江姐、阿庆嫂、李奶奶等也都非常成功。抗战胜利后,被誉为“全才旦角”的张岫云以“万丽云”的艺名来漯挂牌挑班,与刘梅英先生生旦搭档同台演出,后被誉为“台湾豫剧开山始祖”、“台湾豫剧皇后”。还有艺名小姣的陈中,有刘梅英和田德霖伉俪等名角儿。

沙河调的男角人才辈出,王文才、贾窝、魏金喜、唐喜成、刘法印、李顺、梁振启、申文献、曹江、陈铁头等,都是在豫剧界红得发紫的人物。沙河调的生角儿演员从某种角度说甚至要比旦角儿更受观众推崇,这是这个戏曲流派的历史遗传,许多在沙河流域享有盛名和身怀绝技的名家大都湮灭在沙河的波浪之中了,但沙河调却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并且以其独有的风貌,在繁花似锦的豫剧大家庭中独树一帜。

沙河调的绝活

沙河调这个流派的绝活很多。李顺先生的喷火、漱牙,特别是漱牙,几寸长的公猪獠牙,一般能有四颗在口里滚动不误道白就很不易,而先生却能滚六颗。他的弟子王庆元则能漱出四颗,但“文革”后演样板戏,没有展示的机会,所以见者不多。据说现在会这项绝技的,就只有还活跃在舞台上的张自立先生了。但张自立先生说,他只能漱四颗。

李顺先生生前被誉为“活判官”,原因就是他演判官时能让眼睛瞬间通红,让离台口近的观众竟不敢直视。

贾窝先生在一出戏中演一个武生,被棒上斩桩后,随着其他角色的一声“崭”声响起,他为了表现角色的惊怕,竟能在无遮无挡的条件下粉脸陡然变成蜡黄的同时,还会有两行白色的鼻涕瞬间从鼻中流出,直坠胸前,把一个人的瞬间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自立先生前些年曾经表演过他的绝活换髯口,他能在台上无遮无挡一个转身间把黑髯瞬间换成苍髯。

沙河调的老艺术家们创造的绝活肯定还有很多,只不过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余飞说:“目前,豫剧沙河调这个艺术流派已濒临灭绝。与其他剧种、流派一样,沙河调是一项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挖掘和抢救工作同样需采取综合性、全方位的措施。就目前的漯河而言,建议成立以张自立先生领衔的豫剧沙河调艺术传承中心,这样,这项艺术才能得到有效传承。”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