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刚刚过去,连日家庭聚会,痛快吃喝,难免“年饱”。节后如何调整饮食?
专家表示,调整饮食应按时按量,均衡搭配,清淡为主,千万不要走进“过度节食”“纯素饮食”等极端的饮食状态。节后两三天工作强度不宜太大,要给自己角色转换的缓冲期。
目前,“立春”已过,“雨水”未至,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疏肝解腻,宜食辛甘发散之物,具体就是要做到调结构、补水分、助发散三点。
关于调结构,专家指出,春节期间人们往往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加重了代谢负担,这也是人们易感积食的主要原因。节后的饮食结构应该适当降低蛋白质摄入,并以清淡为主,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休息调整。主食要以谷类粗粮为主,可以适量增加玉米、燕麦等杂粮,要注意增加深色蔬菜的比例,荤菜尽量采用清蒸、水煮等方式烹调。
专家建议,在三餐中多食用粥和汤,平时也要注意多喝水。节日期间,人们往往会吃很多零食,这些食物本身水分不足,易使身体处于缺水状态,所以身体需补充水分。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小米粥、阳春面等,含有足够的水分,可加快胃肠道蠕动和新陈代谢,减轻肠胃负担。
节后,人们可在膳食中适当增加有辛温发散作用的葱、姜、蒜、香菜等调味蔬菜,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节后除了饮食调整,还需要做好精神调节。长假之后,不少人会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上班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这就是平常说的“假期综合征”。
专家指出,如果出现此类症状,应尽快调整作息,放松大脑;适度运动,缓解压力。节后两三天工作强度不宜过大,可适当地犒劳自己,先把必要的、简单的工作做完,不给自己太大压力,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给自己设角色转换的缓冲期。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