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2月28日 星期

漯河豆沫


■特约撰稿人 孙幸福

或许会有行家朋友提出来,就像道口烧鸡一样,漯河不是豆沫的原产地呀。确实,河北邯郸和河南安阳都在说自己是豆沫的发源地,漯河本无资格争。但是,我认为漯河的豆沫最好喝,也就写下这个题目,理由听我道来。

豆沫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源远流长,要从周朝说起。商末周初时,在河北省卢龙县境内,有个小国叫孤竹国,历史上“夷齐让位”和“不食周粟”的典故都发生在这里。孤竹国的国君有两个孩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因为谦让嗣君,他们相偕来到周国。闻说周武王要起兵伐纣,以为是以下犯上,就叩马谏阻;周武王姬发当然不听;出动大军荡平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占领朝歌,灭商建周。伯夷和叔齐以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举,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在山上。首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莲峰乡,海拔2500多米,列群山之首,每天早晨阳光先照而得名。

对此,《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并没有说伯夷、叔齐的最后结局,但群众传说他们是饿死在首阳山。其家乡河北人感其气节,纷纷祭奠。因为饿得很的人不能吃干粮,所以,他们把小米放进石臼中舂成粉,做成羹;又加入名曰“薇”的野豌豆苗,再放入捣碎的黄豆沫,这是豆沫最早的雏形。据说豆沫最早起源于河北邯郸,后传入河南安阳;至于什么时间传入漯河的,似乎也不必考证。时至今日,漯河的豆沫最好喝也就可以了。

一些老漯河人对于豆沫有深厚的感情,几天不喝就着急。但由于豆沫是小众饮食,很多漯河人不一定喝过。外地人喝过的就更少了,因为漯河人待客热诚,外来客人总要找个像样的饭店盛情款待一番,至多早上领他们喝碗胡辣汤,吃盘水煎包,地摊货豆沫觉得拿不出手。所以,豆沫名气不大,但不证明不好喝,我常遇见熟悉的千万富翁坐在路边小摊上喝豆沫,也有朋友正月初七一大早就跑到刚出的豆沫摊上喝上两碗,可见其味道好和诱惑力之大。

豆沫好喝,但原料并不贵重,都是些寻常的食料,如小米、黄豆、花生、芝麻、豆腐、粉条、菠菜之类;调料也只花椒、八角和盐。这么简单的东西能做得好吃,除了漯河水好之外,制作方法很关键。好喝的豆沫几十年坚持用传统方法熬制,虽属小本生意,绝不偷工减料。

每天凌晨,把事先用清水浸泡四个小时的小米,以及焙香后的花椒和八角一起,用小石磨一点一点磨成米浆,再把清水泡了两个小时的花生米和黄豆挑选洗好;将豆腐切片后过油炸,切成豆腐条,菠菜择干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焯3分钟捞出,放入凉水洗净攥干备用;待准备完毕后,在锅内加入高汤或清水,下入花生米、黄豆、黄花菜、粉条,煮沸10分钟后,再放入油炸豆腐条、菠菜、盐;最后倒入小米浆,边倒边搅,小火煮2分钟后关火,洒上芝麻碎和花生碎,就可以出锅了。这样用传统方法做出来的豆沫,远远就能闻到从瓦坛中透出的米香和豆香,吸引你走过去;盛上一碗,那细滑香浓的口感从你的舌尖上掠过,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就像胡辣汤的标配是水煎包一样,浓香的豆沫与刚出锅的热油条是绝配;咬一口焦香的油条,喝一口软糯的豆沫,刚柔并济,恰到好处。我小时候,豆沫一毛钱一碗,油条五分钱一根,便宜好吃,但不能天天吃,没有那么多闲钱。现在的豆沫碗小,而且三块钱一碗,油条一块钱一根,饭量小的吃一顿要五块钱,听起来贵了,但天天都吃得起。

便宜时吃不起,贵了随便吃,或许,这是社会进步了,百姓日子过好了的最好证明吧!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