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1日 星期

浅谈多文本阅读与写作


■陈梦丽

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离不开阅读的积累;阅读之于作文就好比氧气之于我们,离不开也不能离;作文首先重在积累沉淀,然后是表现、彰显。正所谓厚积薄发,根深才能叶茂,本立才能道生。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方法,积累大量的语言、词汇。

写作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写作都是如临大敌,往往左思右想了大半天仍是无处下笔;或者写出的文章陈旧,千人一面,读其开头便知结尾,文章毫无新意可言,寡淡无味。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了重要问题。

那么,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并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呢?还得从写作与多文本阅读的特点出发。

多文本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围绕一组或者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师生围绕议题展开集体构建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多文本阅读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素材库。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积累大量的语言范例,适度模仿,可以借鉴文本中的写作经验。写作亦能对阅读起到促进作用,站在写作的角度进行阅读,理解会更深刻;在阅读的过程中插入写作,又会使阅读更有意义;在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法,更易于使课堂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一、仿写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1.句子仿写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对于刚接触写作的学生,首先要从句子的积累与运用开始。

在《我与自然》这一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所选的四篇文章《大自然的声音》《海底世界》《花开的声音》和《下雪的声音》,语言非常优美,运用了很多的拟声词、拟人句、顶针句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先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然后选择有特点的句子进行仿写、扩写。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中的顶针句:“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下雪的声音》中的拟人句:“雪花旋转着舞姿翩翩而至,袅袅婷婷,你必然会听到那伴舞的音乐了。”

2.同一题材仿写

写作中有很多的题材,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如乱麻一般找不到线头。例如要求学生写儿童诗,阅读广泛的学生可能阅读过儿童诗,但并不一定能写出来,甚至有些学生可能连儿童诗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而多文本阅读教学更是为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议题《一对事物一首诗》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仿写儿童诗,在仿写前,学生必须要理解是让写什么的,因此教师选了相同类型的几首小诗,《小小的船》《小鸟》《花和蝴蝶》《日出》和《蓝天和大海》,让学生自主发现这几首诗的共同特点:语言有趣、两种事物且两种事物有相似的地方。理解了这些,学生也就知道儿童诗该如何去写了。

3.同一写作方法仿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不低,也读了很多书,但他们仅仅是读完了事,什么也没学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要“多读”,而且要“会读”。学会从阅读中总结写作方法。

在《习作中的反复结构》这一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写作中的反复结构,如果单纯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反复结构”,我想这只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反复结构”。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运用。学习“反复结构”这一写作方法时,我选择了几篇相同方法的文章,有《去年的树》《爱心树》《七颗钻石》和《小壁虎借尾巴》,这四篇文章都是运用的反复结构,但它们又有一些不同,如《去年的树》和《爱心树》属于递进式,事物顺序不可调换,而《小壁虎借尾巴》则是并列结构,事物顺序可以进行调换。通过几篇文章的阅读及对比学习,很容易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反复结构”。

二、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有意义。读后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书读得越深越透,感悟就会越丰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读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没有用,这就是不会“读书”。

在《多面狐狸》这一主题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选取了教材中的《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狐狸孵蛋》三篇文章。这三个故事有表现狐狸机智、勇敢、热情、善良等正面性格;也有表现狐狸狡猾奸诈、愚蠢可笑、仗势欺人的负面性格,可以让学生体会狐狸的多面性。那么在阅读了解了狐狸的多面性之后,你有什么感悟?或者你喜欢狐狸的哪一面?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多文本阅读为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且多文本阅读所选文章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为写作指明一个方向。写作,又使多文本阅读变得更加有意义,二者的结合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起来。

作者单位: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