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营
春节过后,部分高校学生迎来学历生涯的“毕业季”,除了找工作,毕业论文也是他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随之而来的“论文造假”问题也成了近段时间的舆情热点,其影响面不局限在教育圈,甚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
公众热议的焦点,是本应最严格的考试招生制度,为何在有的高校出现明显漏洞:不仅录取了一些不具备相关学术能力的人,而且在其学术论文存在抄袭的情况下,也能让其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在笔者看来,公众所有担忧和质疑的实质,其实是对规则遭到破坏的不安,因为一旦众人共同遵守的规则遭到破坏——哪怕只是局部和微小的,便足以引发公众关于自身正当权益也可能被损害的代入式想象,这就是担忧和质疑等情绪滋生的根源。
招生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符合培养需要的人才接受进一步深造。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已臻完善,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规则,有效保障了教育公平。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有一小撮人试图通过破坏规则谋求不正当利益。只要这类人成功一次,规则就被践踏一次,公众的忧虑便会增加一分。
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要主动承担起制定规则、捍卫规则的责任。规则是什么?是众人共同遵守的思想指南,是不容破坏的行动契约。规则往低了说是默契和共识,往高了说就是制度和法规。只有在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环境中,每一个人的正当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没有规则,便不成教育。对于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来说,都要了解规则、遵守规则,对规则抱有足够的敬畏之心,而不是千方百计地钻规则的空子,寻找所谓的漏洞和捷径。须知,破坏规则者,必将受到规则的惩戒。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严格遵守规则、捍卫规则,才是最优选择,才不至于沦为规则被破坏后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