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1日 星期

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才华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确定了2019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讨论了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四城同建”的指导和实施意见,是新时代漯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蓝图和战略发展定位,具有战略性作用和全局性意义。有了战略的科学导航,更要有行动的务实作为。那么,如何才能落实七届九次全会精神,抓住漯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一、要打开思想解放这个高质量发展“总闸门”。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身处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未来我市要谋求更大发展、实现更大跨越,必须以“四三二一”工作布局为统领,加快推进“四城同建”,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2018年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596.7亿元,增长8.1%、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居全省第8位;从七月份公布的我省上半年区域工业效率竞争力评价结果看,我市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23.72%,居全省第一。靓丽的成绩单来自于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我市经济发展大势,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破思维定式,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二、要把握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市要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企业唱主角、科技作贡献、政府造环境,把创新活动聚焦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支持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协同创新的主体、技术成果转化运用的主体,加快培育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培育更多的“漯河品牌”“漯河创造”,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要把握实体经济这个高质量发展主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就我市现阶段来讲,最重要的是抓紧抓好工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工程。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医疗器械、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通过“互联网+”“品牌+”“标准+”等途径加快食品加工、盐化工、木业加工、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秉持“绿色发展、宁缺毋滥”的招商选商理念,不断完善“产业链招商”“新业态招商”等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集聚效应、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围绕税费成本、制度性成本、人工成本等重点,深入推进企业减税降负工作,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轻负担;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更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

四、要把握生态文明这个高质量发展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各级党政机关和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契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带动全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五、要把握改善民生这个高质量发展目标。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相一致、地方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相协调的现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着力兜住民生发展的底线和短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三农”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生发展差距;在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文化、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确保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有效途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市的经济发展就一定能迎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