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巧灵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总结了2018年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了2019年经济工作。全会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强调要突出高质量。全会指出,圆满完成今年高质量发展任务,要做到“八个持续”,其中之一就是“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夯实高质量发展社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谈的改善民生,跟过去大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民生改善已经进入了质量提升时期,或者说我们国家改善民生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正在走向从有到好,而绝不是简单地从有到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在价值层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本思想自古有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是对前人同类思想的继承,更是有着新时代的新特征和新内涵。第一,发展为了人民。首先,要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赢得“民心”,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意识到人们现在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生产,人们需要的是美好生活,范围更宽了。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要适应这些需求,不是简单的物质生产能满足的,因此,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当前我市的“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和“四城同建”的目标定位,就是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和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产生的。最后,不仅要注意到老百姓客观上得到了什么,更要注意到老百姓主观上获得感、幸福感怎么样。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舒心、安心、放心、信心是民生幸福的四个指数。因此,民生工程是否带给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量。第二,发展依靠人民。以前的民生改革大都是增量改革,这些改革是皆大欢喜性改革,很少有人反对。但是将来要做的改革更多的是存量改革,其基本特征就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因此,民生的深层改革需要群众的支持,情感上的支持,更要参与,还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存量改革来推动增量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应当良性循环。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也要看到,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另外,我们既要看到民生工程是人民的生存工程、幸福工程,是国治邦安的基础工程、核心工程,也要看到这个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即民生福利只能增,不能减,简单地追求过多的民生改善很容易掉入福利国家陷阱,因此,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三、在具体层面,改善民生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一要坚守底线,总书记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允许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不能让“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 因此,政府要积极承担兜底责任,维护社会稳定。二要突出重点,要把钱花在基本民生领域,花在机会公平,花给最需要的人。民生改善要抓住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8年,我市七成以上财力投入民生,抓住了我市民生领域的重点工程。三要完善制度,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四要引导预期。要通过积极引导预期,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方向,又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最终形成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