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薛宏冰)4月9日下午,市法学会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成立大会召开。研究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事业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法治智库建设,汇集和培养具有本地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能力水平的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架实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的桥梁,为法律工作者实现学术抱负、展现聪明才智创造机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执法监督、提高地方立法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好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市依法治市全面深化、整体提升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持续推进依法治市?
据悉,去年市人大新增了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建立了专业代表小组,这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市的环境与资源地方性法规体系、强化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执法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全面铺开,我市虽然在渣土清运、公交出租运营、市容市貌、网格化管理、门前三包、共享单车等管理难点得到有效破解,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环保攻坚成效明显,但目前我市城乡建设发展水平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广大市民的期盼间还有差距。研究会的成立显得更为迫切,因为它是我市城市建设与环境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地方法学研究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相关工作创新发展的主动选择。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研究会成立后将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围绕新时代漯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和“四城同建”目标任务,主动服务工作大局,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开创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事业和研究会工作的崭新局面。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学研究和研究会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主动服务工作大局。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依法治市工作重点,围绕党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围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原生态水城等中心工作谋划推进,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地方立法项目,与人大立法、政府司法部门建立咨询协商、沟通反馈机制,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更多努力;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中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法学理论研究,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把研究会打造成为在推动漯河更加精彩征程中有影响、有地位、有权威的生力军。
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始终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解决我市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法治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漯河贡献力量;立足漯河、研究漯河、服务漯河,在城乡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法治化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帮助查找建设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漏洞,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的实施;积极进行普法宣传,提高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能力。
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研究会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积极发挥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的作用,加强研究会与其所在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所在单位为研究会开展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及时把有一定研究能力、热心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人才吸收到研究会队伍中来,打造一支善钻研、抓实务、出成果、有影响的法学、法律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加强研究会规范化建设,以工作上的有为谋求法学会的有位,使研究会真正成为繁荣法学研究的发动机和推进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美丽漯河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