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我国传统“和”文化精神的继承,同时又是在国际关系层面上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以深厚的文化素养,向国际社会诠释了中华“和”文化之精髓,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能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和平相处,文明交流,共同发展。
习近平对中华“和”文化的阐述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所推崇的理念,它的含义可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睦等,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以及同一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心灵关怀与价值理想,是精神家园与终极关切”。习近平以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和”的理念做了传统阐述并结合国际环境做了新的解释。
习近平在2005年发表的《文化育和谐》一文中,阐述了他是如何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养分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充分彰显了其思维的开阔和深厚的文化理论素养。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的演讲中谈到,和平、发展已经成了时代的潮流,各国积极推动建立有利于世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的发展。习近平把中华“和”文化理念用于当代国际关系,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外交始终坚持“和”的文化理念。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发展好和周边国际的关系,做好睦邻、友邻的工作,增强我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和”文化的理念,既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理念做了高度精炼的概括,同时又做了新的阐释。在《之江新语》里记录的习近平一些重要讲话、指示等,体现了习近平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思考和独到见解。习近平对中华“和”文化的阐释和实际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向世界阐释了中华“和”文化的理念。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中华“和”文化观,希望国与国之间始终坚持和平共处原则。中国人民从来都不会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会因为自身强大了去欺凌别国,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愿意同世界人民共建和平,共享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向世界阐述的“和”文化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明确表达了谋求和世界各国和平相处、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中华“和”文化视为维护国际关系的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根据现代世界的格局形式,提出来的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心声的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考虑本国利益也要考虑别国利益,力求形成多赢、共赢的局面。习近平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各国在交往的过程中要相互尊重、信任,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国际合作,构建更为开放、合理、健康的国际交往新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华“和”文化化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各种问题: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国际恐怖主义,难民问题,生态问题等。这些复杂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来面对。中华“和”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传统含义对于解决今天人类的难题有着借鉴意义。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倡导国家间要积极实践公平正义、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平等友好的伙伴关系。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国家要做到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不要把本国的意志和制度模式强加于别国,要尊重别国的选择,要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同时,我们国家也担当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中国积极发挥大国的作用,推动国际事件的和平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了中国传统“和”的文化理念,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依靠中华“和”文化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国传统“和”的文化理念不仅体现在与各国交流的和平相处上,也体现在对各国文化差异的尊重上。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联系也逐渐紧密,中国对别国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和”文化的无限魅力。不同国家文化的形态千姿百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要携手推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允许不同文明的存在。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就是要推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化的冲突、矛盾,积极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各国间的信任、理解、尊重。因此,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尊重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以文明交流代替文化霸权。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