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5月24日 星期
读经典学汉字(中)
养痈不遗患


■一人

在所有病情中,最难以为外人道的除了艾滋病、性病这些传播类疾病,人身肢体部位引发病变的就数“出口”附近的痔疮类疾病了。古人说人有七窍,意思是人的身体有七个孔口,实际上数一数,光是头部就有七个:双耳、双目、双鼻和嘴,七窍生烟就是说的从这七个地方冒烟。但七窍之外又说人死后用九塞,为什么死后用九塞呢(汉代的规矩,人死后身体的九个孔口都要用玉给塞住)?因为人的身体除了上面头部的七窍,下面还有大小便两个孔口呢。那么为什么不说九窍生烟呢?因为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烟气是往上排的,还有就是下面的两窍属于羞即隐私部位,属于一级保护部位,人活着的时候对于这些部位羞于启齿。所以,下体得了病大多数人的心理是能拖则拖,除非万不得已,不大愿意去看医生,这也是此类病情容易被耽误的原因。

3月29日,会务途中,笔者感觉下体不适,没怎么在意。因为此前多次出现过类似症状,无非上火所致,饮食方面稍加注意,几天过去,自愈。30日早上,两股内侧突起一鼓包,火辣辣的疼,笔者感觉大事不好,强挨到连续4天的会议结束,已经难以行走。4月1日,经内行介绍,笔者找到漯河市中医院专家刘兵医生。

刘医生给笔者做过检查,又经过验血、量血压等术前准备,下午主刀手术。病床床头卡片显示手术名称为肛痈(西医叫肛周脓肿)。

“肛”是身体的重要“出口”部位,那“痈”是个什么东东?

查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上面没有这个字。但“痈”字既然是带“病”字偏旁的,肯定和病有关。按照汉字造字法,“痈”是个形声字,“用”字在“痈”字里边表述的是声音,意思“痈”字读“用”的读音,但形声字里边还有一种是表示声音的偏旁同时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即亦声字。这里的“用”字是否就是这一类呢?查杨树达的《积微居小学述林》:“用者,桶之初形也。凡可以受物之器皆可名桶。”也就是说,在汉字的早期,“用”就是“桶”,二者不但意义相同,读音也相近。桶的功用是盛装东西,而且盛装的东西必须是合适的、不能超过桶的容量范围的。比如,体积超过桶的内径的固体的石头不能装到桶里;用桶盛装水,水也不能高出桶沿,否则满则溢。由此引申为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因为盛装在桶里边的东西和外边的东西形成了区隔,是相对独立的。河里的水只能静止不动,或者往低处流,但盛到了桶里就可以带到更高处。据此,加偏旁的“痈”则意为外观完整、相对于身体各部位而独立存在、突出出来的一个病态体,即突出的病变的鼓包。徐楷《说文解字系转》中说:“痈,久廱也。”《正字通》里说:“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癰浅而大疽。”意思是说,“痈”就是比较深的已经成为块状的恶疮。

好家伙!既然是恶疮,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后果应该会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成“疡”。那么“疡”又是什么?《说文解字》上说:“疡,头创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解释:“创即疮之正字。”也就是说,“创”就是“疮”的本来字体。疡,《广雅释名》:头有创曰疡。“疡”和“溃”字合在一起则更直观:溃疡,即破开的疮。养痈遗患的结果也就是疮没有及时治疗最后溃烂掉直至危及生命。如此理解“痈”是“疡”的前期形态,“疡”是“痈”的最烂的结果。鲁迅《随感录》比喻得更形象:“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痈),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疡),美如乳酪,妙不可言。”

手术措施是得力的也是及时的。

术后的不堪也是难以名状的。

这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我们常常直接表述为疼痛,过度的疼痛则形容为生不如死。

那么,疼痛是什么玩意儿?到底是疼还是痛?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说文解字》上没有“疼”字,《现代汉语词典》里只说“疼”就是“痛”,疼、痛不分。《说文解字》里有“痛”字,对“痛”的解释是“病也”。只说是病,没有更多的解释。但从现代汉语遗留的词语里可以看出来“疼”和“痛”还是应该有区别的:和“疼”有关的词如疼爱、无关疼痒;和“痛”有关的词如痛悼、痛斥、痛不欲生、痛彻心扉、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深恶痛绝。大概“疼”是“痛”的初级形态,而“痛”是“疼”的高级形态,“疼”“痛”连在一起时则不再区分。

还有,既然《说文解字》里边对“痛”的解释是“病也”,那么“病”又是什么?我们常说疾病,“疾”和“病”又有什么联系?

还得找《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上说:“疾,病也。”同时解释:“病,疾加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意思是小病叫“疾”,小病厉害了才叫“病”,如果笼统地说则“疾”“病”不分。《孟子·梁惠王下》中梁惠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意思很直白:我有个不良嗜好,即小毛病,好色。《韩非子·喻老》篇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更能说明问题: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答:“寡人无疾。”等扁鹊出去,桓侯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十天后扁鹊再见到他,给他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没有搭理他。又停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到他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没有搭理他还很不高兴。又停十天,扁鹊再一次看见桓侯时赶紧跑了。桓侯派人问他什么原因,扁鹊说:“疾在腠理,烫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五天后,桓侯感觉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结果桓侯很快就死了——扁鹊第一次见桓侯说的是桓侯有“疾”,桓侯回应的是无“疾”。等扁鹊出去,桓侯自言自语说这医生好治些不痛不痒的小毛病当成功劳。第二次、第三次扁鹊见桓侯说的是桓侯有“病”,说明原来的小疾成大病、越来越严重了。后来桓侯让人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解释桓侯的病情开始也是说的“疾,后来是从“疾”到“病”的演变过程。至于结果,是五日之后桓侯死了。另一个例子是《晏子春秋》上的故事。在“景公病久不愈”篇中,景公说:“寡人之病病矣。”意思是我的病很严重了。因为上句有交代:“景公疖且虐,期年不愈。”意思是景公得了疥疮而且还发摆子,身体忽冷忽热。

由是可以看出,“疼”“痛”和“疾”“病”两组词的区别:“疼”“痛”是自身感受不良程度的两个层级,“疾”“病”则是身体健康不良程度的两个层级,都是从低到高。如果说两者有相似之处或者某种联系的话,“疼”对应的是“疾”,“痛”对应的是“病”;合在一起则“疼痛”对应“疾病”。

至于和“疼”相关的“痒”,即我们常说的无关痛痒,现在指身体产生的有别于疼痛的另外一种感受,原意特指以这种感受最为强烈为特征的一种病即疥疮。《说文解字》上说:“痒,疡也。”《广雅释诂》:“痒,病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痒疥者,疮疥也。”得过疥疮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特点就是奇痒,或者说痒到极致的代表疾病就是身上长了疥疮。

一个半月后身体痊愈。回顾从患病、治疗到痊愈的过程,笔者不幸中又感到幸运。不幸的是得了肛痈病,幸运的是养痈但没有遗患。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