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芳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我国发展全过程。
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重要关口,处在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重要节点,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学习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引领发展的思维方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想着用新发展理念去思考审视、研究分析,打破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做到谋发展、干事情、上项目自觉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真正从思想上把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自信植根灵魂深处,做到知行合一,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立足岗位职责,善于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到工作考核、责任考核、干部考核中,具体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及时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想事谋事干事都向新发展理念看齐。
第二,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掌握创新的方式方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特色产业品牌化;要有效解决科研成果转化少、转化慢、转化难等问题,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深度融合,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要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力,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三,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更好满足这些需求,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要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实现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