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张晓甫
7月24日清晨5点,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门前聚集了几名干部职工。“昨天接到种植大户的电话,要我们帮他看看田地里的玉米长势和墒情,是否有利于秋季机收。”“听说最近有大到暴雨,玉米的根系不知道长得咋样了,影不影响今年的机收会战。”大家热烈地议论着。
7月23日下午,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郭东升突然接到莲花镇闫湾村种粮大户闫跃东的求救电话:他今年承包的100多亩玉米已进入根系快速生长期,每天村里仅有十几名村民帮忙给玉米培土,人手明显不够。郭东升当即和班子成员商定,第二天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去给老闫救急。
24日早上6点,闫湾村北边的示范方里,闫跃东正对几名拿着锄头的村民交代着什么。一辆中巴车行驶到闫跃东的身边停下,郭东升第一个下车。“老闫,你的玉米现在还剩多少亩没有培土?今年长势咋样?现在有多少名工人帮忙?”一个个问题连珠炮似的抛了出来。“我想着给郭主任汇报一下玉米的长势,顺嘴说出了近期的困难,没想到你们真的来了。”闫跃东看到中巴车上一下子下来二十多人,这些人中既有他熟悉的农机专家,又有他经常请教农机政策的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干部职工,不好意思地说。
郭东升一行直接来到了闫跃东的地头。“这边是刚刚培过土的,那边是今年栽植补苗的玉米。”闫跃东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给大家介绍起来。“现在是玉米根系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一定要将土培好,这样后期玉米就不容易发生倒伏。”郭东升等人一边察看玉米的长势,一边将目光移向了地里的土壤。“十几名工人已经干了好几天了,现在玉米的田间管理已经进行了一大半。”闫跃东介绍说。
短暂商议后,大家纷纷扛起锄头走进地里,一丝不苟地给玉米培土。玉米秆已有一人多高,不一会儿大家的身影就被青纱帐淹没了。“去年我种的玉米倒伏了几十亩,今年在农机专家的建议下,更换了新品种。”大家干活的间隙,闫跃东告诉记者,在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他采用了改善玉米种床环境、实现种子定位播种的新技术,玉米苗长势格外好。
两个多小时后,火红的太阳爬上了道路两旁的树梢。汗水顺着专家们的脸颊不住地向下淌,玉米叶子在专家们的衣服上留下一道道青痕。“这个品种是‘先玉335’吧?大暑刚过,玉米一天就能长好几公分,一定要做好田间管理,保证玉米根系发达,可以有效预防后期倒伏。”郭东升等人指导闫跃东做了一遍培土的动作后,又开始为身边的几名工人讲解培土的技术要领。
临近上午10点,十几名工人已干完了上午的活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排排玉米垄被划出了一条条浅沟,每株玉米的根部均被松散的土壤包围起来。
“就剩4亩多地了,今天下午5点开始干,再有两个小时就差不多能干完了。”看着大家几个小时忙碌的成果,闫跃东黝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工作扎实与否,关键看行动;活动效果如何,一叶知全貌。“农机部门的初心就是服务‘三农’,广大农机工作人员都牢记使命,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热潮中。这么闷热的天气,大家没有一句抱怨。”郭东升告诉记者,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开展深入纠“四风”持续转作风行动后,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干事的精神头也更足了。
据了解,深入纠“四风”持续转作风活动开展以来,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领导班子带头参与,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中心各项制度进行梳理、完善、细化,以作风转变的成效促进各项工作落实,以工作成效检验作风建设成效,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真正做到了把深入纠“四风”持续转作风行动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了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