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8日 星期

漯河的木桥


■张文明

在沙河上,雄踞两岸、沟通南北的木桥,细数起来,也只有两座:一座为1950年抗美援朝时,在今铁路桥以西修的过火车的木桥,一座为1958年时,在解放路大椿树码头(即今铁路桥以东)修的过车马行人的木桥。

铁路东的木桥,是座公路桥,也是一座半水桥,一入秋季,河水暴涨,泄洪不便,久便被拆掉了。1958年此桥建成后,我骑自行车去沙北的五里庙时,曾经走过,由大椿树码头下坡,至半中腰,驶向木桥,往河北沿。说是木桥,其实河南沿尚由木船搭就。严格说来,是由船和木桩混合搭成的一座木桥。

铁桥以西的一座木桥,是用来过火车的。1950年建造,是座铁路桥,由于好多人不知道此桥的用处,仅记得人往车来的公路木桥,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误认为漯河仅有一座大椿树码头旁的木桥。热爱桥梁文化、编撰《中原桥城·漯河》一书的刘志杰先生,与我邂逅时,也没能幸免。为了证实我说得不谬,2017年,在河水枯涸时,我曾邀孙爱国先生拍摄过铁桥以西露出水面的木桥桥墩的木桩,果如我所说。

那是1950年,我正上小学。沙河以北,架起打夯的高耸入云的三角形架子,由一群人拉起数百斤重的大铁锤,开始了在河中打夯,引来好多河南沿的人观看。只见一声哨响,几十人拉住粗绳就朝后跑,待大铁锤拉到三脚架的上端,又一声哨响,手中的绳子一松,“哐”一声巨响,砸在木桩上。就那么一锤锤、一下下地打桩,经过许许多多的日夜,建起了木桥桥墩,建成了过火车的木桥。来此观看建桥的市民,一度络绎不绝,其中,时常可以看到那位提着篮子叫卖“冰糖、薄荷”的老人身影。直到1966年,我到郑州铁路局桥梁大修队参加工作后,被分配到一分队一工班干活,谈起当年漯河打木桩的事,方知道我们的工班长王明道,就是当年打木桩的领头人。

过火车的木桥建成通车时,更是引得成百上千的群众赶来观看,人数之多,不亚于当年看火车的人群。为安全起见,漯河工务段不得不派出大量人力,维护秩序,并做好安全防护。火车隆隆过来了,还没到桥头,速度就慢得犹如蜗牛爬一样,只见火车头大轮的转动杆缓缓地移动,车轮慢慢地朝前挪着,基本上跟人走差不多。直到火车头过了桥,方提高速度,牵引列车进站、出站。

别看木桥桥墩密密麻麻,犹如建房的脚手架,对于上百吨重的火车头来说,驶上去就要慢慢地爬,才能保证安全。这种过火车的木桥,由于桥墩过密,一到涨水期间,漯河工务段的工人就要在每个桥墩旁严防死守:打捞顺水飘来的树枝草稞等杂物,防止堵塞桥洞泄洪,以免桥被大水冲掉。太费事,也太不安全,不久,在建起永久性的水泥桥墩和钢梁后,木桥随即被拆除。

拆掉木桥,水面上的好办,三下五除二即可清理。水面以下的,就没那么容易。那时施工队没有潜水员,拆除木桥墩时,能拆多少是多少,故而留下了一些没能拔掉的木桩,参差不齐地留在河床上。

解放路公路桥就不一样。本来就是个半水桥,又加上不是全打了木桩,拆除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没能拆除的木桩就较少。由于走过解放路木桥的人数较多的缘故,人们对其印象较深;而铁路木桥不准行人通行,人们对其记忆淡薄,年深月久后对铁路木桥没了印象,也不足为怪;有些人将其混淆,总认为漯河只有一座木桥,也在情理之中了。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