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水韵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0月8日 星期

甘 泉


■特约撰稿人 邢德安

“豆腐、豆腐脑!刚出锅的,这是用南水北调的新水做的,甜着呢,老少爷们都来尝尝啦!”一阵鞭炮的硝烟散去,响起了德重大叔浑厚亲热而又激动的喊叫声。

人们已经有好多年不曾听到他的叫卖声了。乍一听,让人觉得是那样的亲切,就好像有一股很熟悉的味道从喉咙里窜了出来,人们忍不住围拢了上去。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德重大叔不知说什么好,他的热豆腐和豆腐脑与乡亲们阔别多年,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面前。他和儿媳不停地忙碌着,诚心实意地为老少乡亲们捧上一碗碗热豆腐或豆腐脑。他告诉大家,这是用刚刚送来的南水北调的水做成的,水质好、味道正,再也不会出现让大伙不满意的情况了。

德重叔嘴里说着,心里如是想着:南水北调,千里迢迢把南方的水调到北方,为老百姓送水,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呀!有了这优质的水源,他又可以和以前一样做他的豆腐了,他还要把手艺传给儿子、儿媳和孙子,让他们和大家一道在这新的时代里走向富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嗯,不错,还是原来的味道。”

“这豆腐脑喝着似乎比原来的更好喝了!”

一阵阵的赞许声,让他心里无比的温暖,感动之余,不由得又想起了往事种种……

那是几年前的一天下午,他刚到家,便听儿媳妇叫道 “爹,咱家这豆腐脑明天就不要再卖了吧,每天都剩下这大半缸卖不完,白白糟蹋掉挺可惜的,还听人家说闲话……”

“咋能说这话呢,金玲,做生意就是这样,有好的时候,也有孬的时候……”

“人家是说咱的豆腐和豆腐脑不好喝!”

“这没啥,人多嘴杂,众口难调,说啥的都有,等再做的时候咱们把豆子的用量再加大一点就好了。咱不怕多费那么一点豆子,我也做了一辈子生意了,晓得怎么个做法,咱乡里人讲究个实在,做生意赚的是来回钱,只要咱把良心放正,实实在在地把豆腐脑做好了,就不怕没人喝。”

“可是……”媳妇欲言又止。“今天的豆腐脑也是您亲自烧的,人家说喝着就像是咸菜汤,越来越不如以往了。还有人说,做生意的人越做越精,谁都骗……”

“啊!他们竟然这样说?”德重叔的心猛然间像被谁用针刺了一下,无比疼痛,凭良心讲,他不是那样的人。自打他做生意以来,一直秉承祖训,秤平斗满,童叟无欺,不发不义之财,没想到人们也会这样说他。

德重叔祖上虽然也在这个村上住,却不是庄稼人,是由外乡逃荒落脚在这里的,由于他家没有土地,便干起了磨豆腐营生。磨豆腐需要用大量的水,他们就在自家的院里挖了一口井,井不深,水质却很好,做饭烧汤都很有味道,不但满足了自己使用,也方便了周围邻居。也许正是由于这井水的原因,人们都说他家的豆腐格外好吃,所以生意一直都很好。几十年来,靠着一盘豆腐磨和这口水井,他们一家几代人度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岁月。新中国成立后,他家和全村人一样,先是分得了土地,后又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卖豆腐的生意便从此丢下了。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他就重操旧业,干了几年后觉得不甚理想,因为村上闲人不多,半晌里吃热豆腐的人寥寥无几,一盘豆腐往往要卖上一天。旧社会卖豆腐图的是养家,一天卖一盘豆腐,除了极少的利润外,剩下来的豆腐渣可以充当粮食,让全家人不至于挨饿;但那种受苦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回了,新时代的人们,都在使利益扩大化。

走着说着观察着,他就发现了商机:有好些打工的人早上大都来不及做饭,便草草凑合一顿了事。于是,他决定兼卖豆腐脑,这样正好可以发挥他的行业优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本来就是实在人,又薄利手轻,技术老道,人家用石膏点豆腐,出的豆腐多,但是味道有点苦;他却用传统的卤水点豆腐,虽然出豆腐少一点,但味道正,很受大家欢迎。于是,赚来了大家的口碑和不菲的经济收入。

几年下来,眼见着家里家外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德重叔喜得合不拢嘴。然而,日子长了,他就听到一些别的议论,说是他的豆腐没有以前的吃着筋道了、豆腐脑也不如刚开始那几年喝着有味道了、豆腐脑块儿太小了等,甚至还有人说:“卖豆腐挣的河湾地,浆里来水里去,他不卖假凭什么发财?”开始,他并未往心里去,心想:一人不趁二人意,众口难调,卖吃食尤其如此,只要凭良心做事,大家伙终究会明白的。可是,生意还是日渐萧条了下来。

为什么?这是为什么?是自己年迈,技不如前了吗?为了生意,他比以前加大了豆子的用量,但还是不成功。他心里着急,专程到市里那些大的豆腐坊虚心求教。同行的师傅们首先问他用的水源来自何方,他说用的是自家浅井里的水,并强调过去祖辈一直就是用的这口井里的水。

师傅说:“你的问题很可能就出在水源上,很多地下水源都被污染了,不但会使你的豆腐做不好,恐怕连做出的饭菜味也不如从前了。”师傅的话他认为有道理,但他又不想承认自家的水源不能用了。于是,他回家后就买了几大桶纯净水做了一次试验,没想到却出奇的成功。

怎么办?为了让这门手艺延续下去,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重新打井!说干就干,他请来了本村的打井队,重新打了一口二十米的深井,是原来那口浅井的好几倍,结果做出来的豆腐还是不好吃。他不甘心,但又无奈,只好关门大吉。

2013年的一天,他要下地干活时,村委会主任叫住了他,说南水北调工程从村里经过,要占他家的地。“嗨!不就是给几个钱的事儿吗,咱又吃不上水,不操那份心,你看着办吧。”德重叔说罢,抬脚就要走。

“谁给你说咱们吃不上水了?这条东西管道主要就是供应咱们吃水用的,并且,开工以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呢。再说了,这是国家惠及民生的大事,通水后,你家的豆腐坊又能开张了。”

德重叔站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张得大大的,愣了好大一会才说:“只要是真的,我那地不要钱也愿意!”

眼下的德重叔,眼睛清亮了许多,也开阔了许多,就连那田里虫儿的鸣叫声也格外的婉转悦耳。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德重叔比谁的腿脚都勤快,没事就到工地上看看,再回去告诉人们,那水沟挖得有多深、水管子有多粗、每天放进去了多少根管子、估计什么时候竣工等。尽管这些事大家都知道,但他还是要说出来,不然就不足以显示他对此项工程的重视。

通水那天,当人们看着那自来水龙头哗啦啦地喷珠吐玉、尽情欢呼时,他就迫不及待地泡上了上好的豆子……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